“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以李嘉誠之深思熟慮、老謀深算,他不會說出這種幼稚和有漏洞的話,但為什么很多人會不約而同的選擇相信呢?
這是一個問題。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商人這個職業說起。
其實在歷史的早期階段,錢和權幾乎是平起平坐的關系,大概是從商鞅變法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階段,商人才開始慢慢滑落,等到了漢朝階段,商人的地位就不怎么樣了。
不只是東方,西方社會也有類似的過程。
商人憑什么可以跟諸侯分庭抗禮?
孔子能夠名揚天下跟他的弟子有很大關系,特別是他那個叫子貢的弟子,子貢即端木賜,復姓端木,字子貢,他是儒商鼻祖,也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錢的那個。
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
子貢還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可見古代“富貴”不分家。后世商人也基本都是這樣的訴求,自己要有錢,然后還要求榮華富貴。
這其實無可厚非,人之常情。普通人如果有錢后也會是這樣的想法,跟官員平起平坐,提升社會地位,我們看地產界多少商人不是這樣的想法和追求?他們的辦公室,開會的形式,乃至公司內部的講話和管理,都有學習官場的做派。
商人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地位,關鍵是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當然后者對前者有反作用。不管在哪個國家,錢都很重要,經濟發展都是關鍵。
從這點來說,李嘉誠確實有“獅子的力量”——無論權還是錢,都是力量的形式。
到底有沒有“純粹的商人”:李嘉誠已做到了極致,他的破綻是啥?
什么叫純粹的商人?商人重利輕別離,唯利是圖是商人摘不掉的帽子,商人的價值觀往往是金錢至上,賺錢是商人的本分。這不是批評,而是事實。
在商人這個群體中,李嘉誠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是商人中的“狀元”,多少商人都對其頂禮膜拜,以其為偶像,哪怕只是一起吃了頓飯,都要倍感榮幸,寫文章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
商人的最大原則就是追求利潤,“當利潤達到10%時,便有人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時,有人敢于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時,他們敢于踐踏人間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時,甚至連上絞刑架都毫不畏懼。”這段話就揭示了資本逐利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