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養兒防老"這句古話在如今的社會似乎越來越站不住腳了。很多老人傾其所有撫養孩子,卻在晚年時刻感受到深深的孤獨和無助。近年來,子女對待父母的態度變化,讓不少老人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晚年生活規劃。今天我要分享一位退休老太太的真實經歷,看看她是如何在遭遇親情冷漠后,做出令人深思的抉擇。
"媽,您說什么?您要借錢?"
電話那頭,女兒林小雅的聲音明顯變了調,讓我心頭一緊。
"就一千塊錢,下個月退休金發了就還你。"我盡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不想讓女兒察覺到我的窘迫。
短暫的沉默后,女兒回應道:"好吧,我轉給您,不過您記得盡快還啊。"
盡快還。這三個字像一把小刀,輕輕地劃過我的心口。
我是林慧芳,今年63歲,退休前是一名小學教師。丈夫在五年前因病去世,留下我一人生活。女兒林小雅是我唯一的孩子,今年38歲,在一家外企做中層管理,月薪兩萬多,家庭條件優渥。
我從未向女兒開口借過錢,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這次實在是走投無路——我的老同學張蘭患了重病,急需手術費,我答應借給她一部分。我的退休金每月只有三千多元,本月已經用得差不多了,下月發放還有一周時間。
女兒的轉賬很快到了,但那句"盡快還"卻在我耳邊回響。
看著手機上的轉賬信息,我突然想起了前幾天女兒發在朋友圈的內容——她給婆婆買了一條價值八千多的金項鏈,配文是"給最愛的媽媽的生日禮物"。
我默默關上了手機,坐在窗前發了很久的呆。
第二天一早,我便去了醫院,把錢交給了張蘭的丈夫。看到老同學虛弱地躺在病床上,我忍不住紅了眼眶。
"慧芳,真是太謝謝你了。"張蘭虛弱地握住我的手,"等我好了一定還你。"
"別說這些,你好好養病就是。"我安慰她,卻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女兒那句"盡快還"。
走出醫院,天空下起了小雨。我沒帶傘,只能加快腳步往家走。突然,一輛豪車在我身邊停下,車窗搖下,露出女兒的臉。
"媽?您怎么在這兒?"林小雅驚訝地問。
我一時語塞,不知該如何解釋手頭拮據卻借錢給別人的行為:"我...來看老同學。"
"您淋濕了,上車吧,我送您回家。"
我猶豫了一下,還是上了車。車內溫暖舒適,坐在真皮座椅上,我卻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拘束。
"媽,那一千塊錢您是不是借給別人了?"女兒突然問道,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滿。
我沒有直接回答,反問道:"你怎么在這邊?"
"我來醫院探望客戶。"她簡短地回答,然后又追問:"您真的把錢借給別人了?"
"是我的老同學,她生病了..."
女兒猛地踩了剎車,車子停在路邊。她轉過頭,眼中滿是不可思議:"您自己生活都緊巴巴的,還有閑錢借給別人?那您跟我借錢是什么意思?"
"小雅,人有難處,我不能見死不救..."
"媽!您總是這樣!"女兒打斷我的話,"您知不知道您現在的退休金根本不夠您養老的?您還有什么錢可以借給別人?"
車內的氣氛一下子凝固了。雨點打在車窗上,發出清脆的響聲,襯得車內的沉默更加難堪。
"您什么時候能把錢還給我?"最終,女兒打破了沉默,語氣冷淡。
"下個月初,退休金一發我就還你。"我低聲回答。
"您把錢借給別人,還要我這個女兒給您墊付,您覺得合適嗎?"
我沒有回答,只感到一陣心酸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