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寫字樓里還亮著幾盞燈。
38 歲的老張盯著電腦屏幕,眼底泛著紅血絲,方案改了七版仍未通過,下個月的房貸賬單像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回家路上,他路過小區便利店,看見同樓層的李姐正蹲著挑選打折蔬菜,閑聊兩句才知道,她剛被公司優化,投出的簡歷石沉大海。
這是無數 35 + 中年人正在經歷的現實:前有職場天花板壓頂,后有家庭責任如山,連體檢報告上的箭頭都在提醒著 "中年危機" 并非玩笑。
35歲,不是身體開始下滑的時候,是生活開始向你討債的時候。你過去欠下的懶、拖延、自以為是,都會一件件找上門。
很多人問我,35歲后還能做什么,該怎么做?
我學習了俞敏洪的智慧后發現,這個年紀,你必須清醒,趁早做4件事,才不至于輸得太慘。
第一件事:把知識 “賣” 出去,從 “知識消費者” 轉型 “知識價值輸出者”
提到知識,很多人腦海里浮現的是 “學習”“吸收”“儲備” 這些詞。
我們習慣了做知識的消費者,瘋狂購買課程、囤積書籍,仿佛只要不斷輸入,就能變得強大。
但有一種認知卻被很多人忽視:35 歲后,比起盲目地海量輸入,更重要的是把知識 “賣” 出去,從 “知識消費者” 轉型為 “知識價值輸出者”。
俞敏洪從一名普通的英語教師,到創辦新東方,正是通過不斷輸出自己的知識和理念,影響了無數人。
他曾說:“當你把自己的知識分享出去,幫助別人成長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輸出是對知識的二次加工和深度理解,當我們要把一個知識點講清楚、說明白時,需要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語言組織能,這比單純的輸入更能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而且,在輸出的過程中,我們能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獨特觀點,讓知識真正為己所用,而不是像一個 “知識倉庫”,只負責存儲,卻無法發揮知識的價值。
朋友阿林,35 歲前是個典型的 “知識囤積癥” 患者,各種付費課程買了一大堆,筆記記了一本又一本,但工作上依然沒有太大突破。
后面他開始嘗試在網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行業經驗,起初只是寫一些簡短的文章,后來慢慢開始做視頻分享。
隨著輸出的增多,他發現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思路也越來越清晰,更讓他驚喜的是,他的分享吸引了很多同行和潛在客戶的關注,不僅在業內小有名氣,還因此獲得了一些合作機會。
現在的他,已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職場人,轉型為行業內的 “知識達人”,收入和地位都有了顯著提升。
現實中,很多 35 歲左右的人都陷入了 “知識焦慮” 的怪圈,他們每天忙著刷各種知識付費內容,卻很少停下來思考如何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就像一個人買了很多漂亮的衣服,卻從不穿出去展示,那么這些衣服的價值就無法體現,知識也是如此,只有通過輸出,讓知識與他人產生連接,才能發揮它的最大效能。
怎么做,才能成為知識輸出者呢?
每天花 10 分鐘,把當天學到的知識或感悟寫下來,發布在社交媒體上,每周找一個機會,和同事、朋友分享一個自己的觀點或經驗。
嘗試在專業論壇或平臺上發表文章,哪怕只是簡短的評論。
開通自己的自媒體賬號,定期輸出內容,這一點絕對重要,我就是這樣把自媒體做起來的!
第二件事:主動打破 “舒適社交圈”,搭建 “弱關系價值網”
在傳統的社交觀念里,我們往往更注重維護強關系,比如家人、朋友、老同學等。
這些關系確實給我們帶來溫暖和支持,但 35 歲后,我們更需要主動打破這種 “舒適社交圈”,去搭建 “弱關系價值網”。
很多人覺得弱關系不如強關系可靠,其實不然,弱關系在信息獲取和機會創造上,往往能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強關系中的人,生活圈子和認知層次往往相似,傳遞的信息也比較局限;而弱關系中的人,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背景,能帶來更多新鮮的信息和跨界的機會。
俞敏洪在創辦新東方的過程中,就得益于弱關系的幫助,他通過參加各種社交活動,結識了不同領域的人,這些人不僅為他提供了資金、資源上的支持,還帶來了新的商業理念和發展思路。
同事小李,35 歲時在一家公司做技術工作,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社交圈僅限于同事和幾個老朋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加了一個行業沙龍,結識了一位做投資的朋友,這位朋友雖然和他不太熟悉,但通過交流,發現了他的技術能力和創新想法,后來主動為他牽線搭橋,介紹了一個創業項目。
小李抓住機會,辭職創業,如今公司已經做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