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玢是1943年10月22日生人,老家在河南滎陽。別看她后來成了湖南湘劇的代表人物,其實她出生的時候跟湖南還沒什么關系。她家底子挺厚實,父親左宗濂是個有故事的人,早年給程潛當過少將高參,還做過汝縣和滎陽的縣長。
后來程潛起義,他也跟著投身人民陣營,算是個有覺悟的舊時代知識分子。母親鄭福秋就更厲害了,湘劇圈子里響當當的人物,外號“湘劇四大名旦”之一。家里還有個伯父左霖蒼,是清末舉人,學問不小。左大玢上面有個姐姐,家里頭書香氣和藝術味都挺濃。
小時候,左大玢老跟著母親跑劇場。戲臺上的鑼鼓聲、演員的唱腔和翻騰的身段,對她來說比啥都新鮮。她媽鄭福秋那會兒在臺上風光無限,可私底下并不想讓閨女學戲。
為什么?舊社會戲子地位低,吃這碗飯太苦。可左大玢不這么想,她打小就對湘劇著了迷,覺得那才是自己的路。1954年,11歲的她背著家里偷偷報名湖南戲校,憑著一腔熱情考上了。從那天起,她算是正式邁進了戲曲的世界。
在戲校的日子可不好過。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起來練功,嗓子喊啞了得忍著,腿腳酸疼也得接著練。她拜了名師孔艷蘭,主攻花旦,學的都是唱腔、身段和武打的基本功。她媽雖然嘴上反對,可看女兒這么執著,也沒少指點她。
《贈劍》《寫狀》《烏龍院》這些經典劇目,都是她從母親那兒一點點摳出來的。左大玢天賦高,嗓子清亮,身段靈活,老師們都說她是塊好料。
1956年,13歲的她跟著劇作家田漢帶隊的訓練班去北京匯報演出。那是她第一次離家那么遠,也是第一次遠遠地看到毛主席。那次演出她沒上臺,可后臺的熱鬧勁兒讓她眼界大開。
演完后,她和同學們還跑到毛主席坐過的位置上摸了摸,覺得特神圣。1957年,她從戲校畢業,分到湖南省湘劇團,正式成了職業演員。那會兒她才14歲,可在臺上一點不怯場,演得活潑大膽,很快就有了點名氣。
1959年,左大玢16歲,迎來了她人生的高光時刻。她在湘劇《生死牌》里演主角王玉環,這戲講的是三個女子為大義爭相赴死,感情特別濃烈。
她把王玉環的堅韌和柔情拿捏得恰到好處,觀眾看得直鼓掌。那年,這部戲還被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拍成了電影,左大玢的名字一下子傳得更遠了。也就是這一年,她因為這部戲被安排去給毛主席演出,倆人就這么搭上了線。
1959年,毛主席到湖南視察,湖南省交際處安排了一場演出,地點就在現在的長沙湘江賓館。左大玢接到通知,要演《生死牌》給主席看。她那時候已經演熟了這個角色,心里挺有底。
演出當天,她化好妝,穿上戲服,在后臺等著上場。臺下毛主席坐得端端正正,左大玢瞄了一眼,心里有點小激動。她演得特別賣力,把王玉環的感情全抖了出來。演完后,臺下掌聲響了好一陣,毛主席還頻頻點頭,看得出挺滿意。
演出完了,主辦方又搞了個舞會。左大玢壓根不會跳舞,本來想卸了妝就走,可聽說毛主席可能會來,她立馬改了主意,收拾收拾就去了舞廳。她坐在角落里,有點拘謹。
結果攝影師侯波走過來,跟她說:“你是演王玉環那小姑娘吧?主席很喜歡你的戲,待會兒你陪他跳支舞?!弊蟠箸阋宦?,既高興又慌張,她哪會跳舞??!侯波挺貼心,找了個姓封的衛士教她幾步簡單的。左大玢現學現賣,勉強跟得上節奏。
沒多久,侯波把她帶到毛主席跟前。主席站起來,笑呵呵地招呼她跳舞。左大玢手忙腳亂地跟著,眼睛盯著腳下,生怕踩錯了。跳著跳著,毛主席跟她聊了起來,問她是哪兒人,啥時候開始學戲。左大玢老實回答,心里緊張得不行。
跳完一曲,毛主席停下來,笑著問她:“你為什么姓左,不姓右???”左大玢愣了一下,腦子一轉就說:“我爸爸姓左,所以我也姓左?!泵飨謫枺骸澳亲笞谔氖悄闵度??”左大玢沒聽說過左宗棠,傻乎乎地搖頭。
主席樂了,又問她名字“左大玢”是咋來的,還把“玢”念成了“fen”。左大玢壯著膽子糾正:“主席,我的名字念‘bin’,您念錯了?!泵飨犃斯笮?,說:“你回去查查字典,這字有兩種念法。”左大玢后來真去查了,發現“玢”還真能念“fēn”,心里對主席的學問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次見面讓左大玢印象太深了。毛主席那股子隨和勁兒,把她初見大人物的緊張全化解了。演出后沒多久,她又被邀請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活動,《生死牌》電影在北京放映。臨走前,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劇組。
左大玢又見到了主席,這次她不那么緊張了。主席興致挺高,還給劇組唱了段京劇《逍遙津》,大家都拍手叫好。這次接見,不光是對她演技的肯定,也讓她跟主席的緣分更深了一層。
1959年那次見面后,左大玢跟毛主席的聯系沒斷過。每次主席來湖南,她不是被叫去演出,就是陪著聊幾句。有一次舞會,她瞧見主席茶杯里的茶葉根根直立,挺好奇,就問那是啥。主席告訴她,那是湖南的君山毛尖,特產好茶。
左大玢嘴快,說自己渴了,想喝主席的茶。主席笑著讓她喝,還跟她一塊兒抿了幾口。她還拉著主席的手,數他掌心的紋路,逗得主席樂不可支。這些小細節,左大玢后來回憶起來都覺得暖心。
60年代,左大玢的戲曲事業越走越穩。1960年,她演《斷橋》的白素貞,拿了湖南省青年演員表演獎。那時候她才17歲,可演技已經很扎實了。她的唱腔清亮,動作利落,觀眾特別喜歡。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子不好過,她也遇到不少坎兒,可她沒放下練功,藝術水平一點沒落。1973年,她演湘劇《園丁之歌》的俞英,毛主席在長沙看了演出,還夸她:“這不是那個娃娃嘛,演得很好!”主席的鼓勵讓她心里熱乎乎的。
1982年,左大玢的事業來了個大轉折。導演楊潔要拍《西游記》,想起1976年在湖南錄湘劇時,左大玢演的觀世音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把39歲的左大玢叫到北京試妝。
化妝師一看她就說:“太像了,不用試!”左大玢調整了自己的表演,把戲曲里的夸張收了收,盡量演出觀世音的莊嚴和慈悲。1986年《西游記》播出,她的觀世音火遍全國,觀眾在街上見了她,都覺得像是真菩薩。
拍戲時,左大玢沒少下功夫。她常跑寺廟看佛像,琢磨觀世音的神態。有一回在峨眉山拍外景,天老下雨,可她一出場,天居然放晴了,劇組都覺得神奇。1989年,她又演了電視劇《李師師》的鄭皇后,證明自己不光能演菩薩,還能駕馭別的角色。
2000年,《西游記續集》里她又演觀世音,那時候她快57歲了,可模樣一點沒變老,導演楊潔開玩笑說她像是吃了“長生不老藥”。
1988年,左大玢憑《鳳簫怨》等劇拿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成了湖南第一個獲這獎的戲曲演員。1997年,她演《紫血》的夏姬,又拿了文華表演獎。2003年退休后,她沒閑著,跑去湖南湘劇院和湖南藝術職業學院教年輕人,帶出了鄧海燕、余琳這些好苗子。
2018年,她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劇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2024年,她又拿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個人”的稱號,算是對她一輩子貢獻的肯定。
左大玢這輩子,從河南小丫頭到湘劇名角,再到全國人民心中的“觀世音”,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對戲曲的愛。她跟毛主席的那段忘年交,不是啥驚天動地的大事,可那份真摯和溫暖,讓人聽著就覺得親切。她用自己的才華和真性情,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路,也給湘劇這門老手藝添了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