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在很多家庭中,長輩總認為"忍一時風平浪靜"是處理鄰里矛盾的最佳方式。他們把"退一步海闊天空"奉為處世哲學,尤其是在孩子之間的糾紛上。但當親生骨肉受了委屈,父母的保護本能與長輩的息事寧人觀念發生沖突時,到底該聽誰的?
我曾經也以為,婆媳關系最重要的是互相遷就,直到女兒的那道傷痕,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
"媽媽,疼..."
女兒含著淚,指著額頭上那道刺目的紅痕。那道傷痕約有三厘米長,雖然沒有破皮,但已經高高腫起。
"怎么回事?誰打的?"我一把抱住女兒,心疼得幾乎要滴血。
"隔壁濤濤用積木打的..."女兒抽泣著說,"我只是不想把我的玩具給他..."
我女兒樂樂才五歲,性格溫柔安靜,從不與人爭搶。而隔壁的濤濤比她大兩歲,是個出了名的淘氣包,經常欺負小區里年齡小的孩子。
正當我準備帶樂樂去找濤濤家理論時,婆婆從廚房出來,攔住了我。
"算了吧,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何必大動干戈?"婆婆一臉平靜地說,"孩子們明天就和好了,大人摻和進去反而不好。"
"媽,您看看樂樂的額頭都腫成什么樣了!"我指著女兒的傷痕,氣憤地說,"這哪是打打鬧鬧?這是欺負!"
"都是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何必為了小事傷了和氣?"婆婆依舊勸我,"樂樂以后要懂得吃虧是福,大度一點..."
看著婆婆那副息事寧人的態度,我心里的火氣更大了。這是我的女兒,她受了委屈,憑什么要她"大度"?
"媽,您說得對,我們是鄰居,但正因為是鄰居,孩子之間的事情更需要及時解決,不然以后樂樂還怎么在小區里玩?"我努力控制著語氣。
婆婆搖搖頭,轉身進了廚房,留下一句"你們年輕人總是把事情搞得太復雜"。
我看著女兒紅腫的額頭,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討個說法。
我牽著樂樂的手,直接按響了濤濤家的門鈴。
開門的是濤濤的媽媽林芳,她看到我和樂樂,表情有些意外。
"哎呀,小薇,有什么事嗎?"
我指了指樂樂額頭上的傷,"林姐,濤濤今天用積木打了樂樂,你看她額頭都腫了。"
林芳瞟了眼樂樂的傷,輕描淡寫地說:"孩子之間玩鬧難免磕磕碰碰,樂樂肯定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吧?濤濤說樂樂不給他玩具..."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是在暗示我女兒活該被打嗎?
"林姐,就算樂樂不想分享玩具,濤濤也不能用積木打人啊。你們家濤濤七歲了,應該懂得用語言而不是暴力解決問題。"
林芳的臉色沉了下來,"濤濤還是個孩子,控制不好情緒很正常。再說了,小孩子的事情,大人別太計較..."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女兒被打了,還要笑著說沒關系?"我的聲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
這時,濤濤的爸爸林剛從里屋走出來,一臉不耐煩:"什么事這么吵?"
林芳簡單解釋了情況,林剛看了看樂樂的額頭,不屑地說:"就這點小傷也來興師動眾?我小時候比這嚴重的傷不知道有多少,也沒見我爸媽去找別人家麻煩。"
"所以你們的意思是,我女兒被你們兒子打傷了,你們不僅不道歉,還覺得我小題大做?"我氣得渾身發抖。
"誰知道是不是你女兒先惹的我兒子?"林剛冷笑一聲,"我看你就是太寵孩子,這樣下去,你女兒以后肯定吃虧。"
他的話像一把刀刺進我的心。我緊緊握住樂樂的手,她正無助地看著我,眼里滿是淚水。
"好,很好。"我深吸一口氣,拿出手機,"既然你們覺得孩子之間的暴力是正常的,那我們換個方式解決。"
我當著他們的面撥通了一個電話。
"喂,是陳律師嗎?我是李小薇。我女兒今天在小區被鄰居家的孩子打傷了,對方家長不僅不道歉,還指責是我女兒的錯..."
電話那頭的陳律師是我大學同學,現在是一名兒童權益保護方面的專業律師。
我詳細描述了情況,包括樂樂額頭的傷情和林家的態度。全程我都開著免提,確保林家夫婦能聽清每一個字。
林芳的臉色逐漸變了,而林剛則從不屑變成了警惕。
"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權益..."陳律師的聲音清晰地傳來,"如果未成年人受到人身侵害,監護人有權要求侵害人承擔法律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協商解決,如果對方不配合,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包括向公安機關報案、向法院提起訴訟等..."
當律師提到"可能需要對孩子的傷情進行法醫鑒定"以及"賠償醫療費、精神損失費"等字眼時,林家夫婦的表情徹底變了。
"等等,李小姐,我們有話好說。"林剛急忙打斷,"沒必要這么嚴重吧?"
我掛斷電話,冷靜地說:"不是你們說孩子之間打架很正常嗎?既然這么正常,那我想法律上應該也有相關規定來處理這種'正常'情況吧?"
林芳趕緊把濤濤叫出來,強迫他向樂樂道歉。濤濤一開始不情愿,被他爸爸瞪了一眼后,才低著頭說了句"對不起"。
"濤濤,告訴阿姨,為什么要打樂樂?"林芳問道。
"因為...因為她不給我玩她的新玩具..."濤濤小聲說。
"所以你就用積木打她的頭?"我問。
濤濤點點頭,林芳趕緊補充:"他知道錯了,以后絕對不會再這樣了。李小姐,要不我們賠償樂樂的醫藥費吧?"
"我不需要你們的錢。"我看著林家夫婦,"我需要的是你們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明白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下次再發生類似事情,我不會只打電話咨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