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夏日午后,李玉站在果園邊緣,眼睜睜看著繼子王明與拆遷辦人員熱絡交談,臉上掛著貪婪的笑容。
"三十萬一畝,這果園一共七畝地,就是二百一十萬,"王明搓著手說,"爸當年收養我是對的,這下我終于能回報他了。"李玉的手在顫抖,喉嚨發緊——丈夫臨終前將果園托付給她,可現在王明竟然要私吞全部拆遷款。
五年辛苦,一朝成空。這個她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終究是把她當外人。
01:
二十年前,李玉經人介紹嫁給了喪偶的王建國。初到王家時,十歲的王明對這個突然出現的"媽媽"充滿敵意。李玉理解繼子的抵觸情緒,耐心地融入這個家庭。她每天四點起床,給王明做好早餐,然后趕往果園干活。晚上回來后,還要輔導王明的功課。
"你憑什么管我?你又不是我親媽!"王明經常頂撞李玉,甚至故意把她辛苦做的飯菜打翻在地。面對繼子的叛逆,李玉只是默默收拾殘局,從不向丈夫告狀。
"明明還小,失去母親對他打擊太大了,咱們得多包容他。"李玉常這樣勸慰自己和丈夫。
隨著時間推移,王明似乎也接受了這個繼母。高考那年,李玉和王建國省吃儉用,供王明參加各種補習班。最終,王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省城的重點大學。
"媽,這次考試多虧了你,"臨行前,王明罕見地主動叫了聲媽,"等我畢業后,一定會好好報答你和爸。"
李玉聽到這聲"媽",眼淚奪眶而出。她覺得這些年的付出都值得了。王明上大學期間,李玉和王建國勤勞地經營著家里的果園,省吃儉用供王明完成學業。
大學畢業后,王明留在了省城工作,每逢節假日才回家看看。五年前,王建國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
"明明,爸這病怕是兇多吉少了,"病床前,王建國虛弱地握著兒子的手,"你媽跟了我這么多年,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果園就是我們家的全部家當了,你一定要孝順她,照顧好她。"
王明跪在病床前,眼含淚水:"爸,您放心,我一定會把媽當親媽看待,好好照顧她的。"
王建國點了點頭,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喪事過后,王明找了個借口很快回了省城:"媽,我在城里有工作走不開,果園的事就拜托你了,等我處理好工作的事,就回來幫你。"
就這樣,李玉一個人承擔起了打理果園的重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施肥、除草、修剪枝條、防蟲害,樣樣都得操心。五十多歲的她,手上布滿了老繭,腰也常常酸痛得直不起來。
02:
李玉本以為王明會常回來看看,但這五年里,他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即便回來,也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每次李玉問起省城的工作,王明總是含糊其辭。
"媽,我在城里發展得不錯,等我再攢些錢,就接你去城里享福。"王明總是這樣敷衍著。
李玉雖然心中失落,但也理解兒子工作忙碌。她將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果園中,盼著有一天能看到兒子事業有成,安定下來。
去年冬天,李玉在果園里摔了一跤,扭傷了腰,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她給王明打電話,希望他能回來幫忙照看果園幾天。
"媽,我最近真的走不開,公司項目剛上線,離不開人。"電話那頭,王明聽起來很焦急,"要不這樣,你先找鄰居幫忙看幾天,等我忙完這陣子就回去。"
李玉只好求助鄰居老張家,讓他們幫忙照看幾天果園。等她腰好些了,又強撐著下地干活。王明答應的"忙完就回來",最終也沒有兌現。
就在前天,村支書上門告訴李玉,鎮上要修建一條高速公路,他們家的果園在征地范圍內,需要拆遷。聽到這個消息,李玉心情復雜。一方面,她和丈夫辛苦經營了大半輩子的果園要被拆除了;另一方面,拆遷款或許能改善她的生活條件。
她立刻給王明打了電話:"明明,咱們家果園要拆遷了,你能回來一趟嗎?這事挺重要的。"
王明聽到"拆遷"二字,語氣立刻變得熱切起來:"真的嗎?媽,你別擔心,我明天就回去,這事我來處理!"
李玉聽到兒子如此迅速的回應,心里感到一絲欣慰。第二天一早,王明果然風塵仆仆地趕回了家。看到許久不見的兒子,李玉激動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媽,您最近身體怎么樣?果園還好打理嗎?"王明關切地問道。
"還行,就是腰不太好,干活時間長了就疼。"李玉微笑著回答,沒有多說自己的辛苦。
王明看了看母親粗糙的雙手和布滿皺紋的臉龐,露出了心疼的表情:"媽,您這些年辛苦了。這次拆遷的事交給我處理,您就安心休息吧。"
李玉點點頭,心里涌上一股暖流。或許,兒子終究是長大了,懂得體貼人了。
第三天,拆遷辦的人來到果園實地測量。李玉本想陪同前往,但王明堅持讓她在家休息:"媽,這種事您就別操心了,交給我就行。"
李玉躲在果園邊緣的樹叢后,看著王明與拆遷辦人員交談的場景。她本不想偷聽,但內心的不安促使她想了解真相。
"這果園的所有權是怎么登記的?"拆遷辦的工作人員問道。
王明不假思索地回答:"登記在我父親王建國名下。他去世后,按照法律規定應該由我繼承。"
李玉聽到這話,心頭一震。果園的確是登記在丈夫名下,但丈夫生前明確表示這是留給她養老的依靠。
"那您母親呢?她沒有繼承權嗎?"工作人員似乎有些疑惑。
王明露出一絲不耐煩:"她只是我繼母,不是親生母親,按照繼承法,我是第一順序繼承人。再說了,我父親生前就說過果園是留給我的。"
"好的,那拆遷補償款是打到您的賬戶還是......"
"當然是我的賬戶,"王明打斷道,"我會妥善處理好這筆錢的。"
李玉感到一陣心痛,她扶著樹干,差點站立不穩。五年來的辛苦付出,在王明眼里竟然一文不值。她默默轉身,輕輕地走開了,不想讓任何人發現自己的存在。
03:
回到家,李玉坐在丈夫的遺照前,淚水不住地流下。"老王啊,你看看咱們養大的孩子,是怎么對我的......"
晚飯時,王明回來了,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喜悅:"媽,好消息!拆遷補償很豐厚,每畝地三十萬,咱們家七畝地,總共能拿到二百一十萬呢!"
李玉靜靜地看著他,沒有說話。
"媽,您怎么了?這可是好事啊!"王明有些疑惑。
"明明,你打算怎么處理這筆錢?"李玉平靜地問道。
王明略顯尷尬地笑了笑:"這個......我想了想,可以給您五十萬養老,剩下的我拿去省城做點投資,爭取讓錢生錢。"
"五十萬......就是我打理果園五年的報酬?"李玉的聲音有些顫抖。
王明神色變得有些不自然:"媽,您別這么說。這果園本來就是我爸的財產,按法律規定應該由我繼承。我給您五十萬已經很照顧您了。"
"你爸臨終前怎么說的?他讓你照顧我,讓你把我當親媽看待。"李玉的眼淚再次涌出。
王明的表情變得冷漠起來:"媽,咱們別談那些傷感的事了。我明天還要回省城,今晚好好休息吧。"
李玉望著這個曾經叫她"媽"的孩子,只覺得心如刀割。這就是自己付出二十年的結果嗎?
夜深人靜,李玉翻出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盒子。里面是丈夫生前留下的一些文件,其中有一份公證過的遺囑。丈夫早就預料到這一天,特意立下遺囑,將果園的所有權明確留給了李玉。
"老王,你早就看透了明明的心思,是我太傻太天真......"李玉喃喃自語。
第二天一早,李玉拿著遺囑來到了拆遷辦。當工作人員確認了遺囑的有效性后,立即更改了拆遷補償協議的接收人。
"李阿姨,按照這份遺囑,拆遷補償款應該全部歸您所有。您的繼子昨天提供的信息是錯誤的。"工作人員歉意地說。
正當李玉辦理手續時,王明急匆匆地闖了進來:"媽!您怎么自己跑來了?這事不是說好了由我來處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