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1976年去世,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人物,也是新中國的開國領袖。他不光是個政治家、軍事家,還挺有文化底子,會寫詩,書法也很有名。
他的字兒大氣磅礴,隨手一寫就是一股子豪邁勁兒。早年他在私塾讀過《三字經》《論語》這些老書,后來上湖南第一師范,接觸了新思想,才走上革命的路。1921年,他參與創建了共產黨,從此干起了大事兒。
毛主席對軍隊建設特別上心,尤其是炮兵。抗戰的時候,1937年平型關大捷,八路軍的炮兵連表現亮眼,他看了戰報后就覺得這玩意兒在現代戰爭里太重要了。1938年,八路軍炮兵團成立,他還親自題詞鼓勵。
1944年延安炮校弄起來的時候,他沒去成現場,但后來接見學校干部,特意交代要把炮兵搞好。1945年,他又給延安炮校題了“人民的砲兵萬歲”,可見他對這支隊伍有多看重。
再說他的書法,那真是國寶級別的。毛主席寫字不光好看,還帶著學問。他喜歡翻古書,對漢字的來歷門兒清。所以,當他說“砲”字有講究的時候,你還真得聽聽他咋解釋。
再介紹一下陳錫聯。1915年出生在湖北紅安,1999年去世,是解放軍里的高級將領。他打小日子苦,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入黨,靠著膽大心細一路打上來。紅軍時期,他在鄂豫皖蘇區反圍剿,立了不少功,長征時當過師長,受傷好幾次都沒退。
抗戰時,他帶隊夜襲陽明堡,炸了日軍24架飛機,名氣大了。解放戰爭里,他打過淮海戰役,干得漂亮。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他當上炮兵司令員,負責把這支部隊弄得更強。
陳錫聯這人做事認真,腦子也活。1951年,他去沈陽參加軍委炮校的開學典禮。這學校是抗美援朝時期培養炮兵人才的大本營,挺重要。他想著弄個校刊《炮兵教育》,還得請大領導題詞提氣。于是,他寫了報告,請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給寫幾句。
1951年5月8日,沈陽東大營的軍委炮校開學典禮前,陳錫聯把報告送上去。第二天,軍委辦公廳就派人把兩幅題詞送來了。朱德的字規規矩矩,寫的是:“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掌握現代化的炮兵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擔負起保衛祖國的任務。”毛主席的更簡潔:“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砲兵而奮斗。”
陳錫聯一看毛主席的字,愣住了。“砲兵”的“砲”咋是石字旁?軍里一直用的是火字旁的“炮”,這不就是個錯別字嗎?他學問不如毛主席深,但也知道“炮兵”這詞兒用了幾十年,沒人這么寫啊。心里一合計,這要是掛在學校里,別人不得議論紛紛?于是他就問送字來的工作人員:“這‘砲’字是不是寫錯了?”
工作人員一聽就笑了,說:“陳司令,別多想,主席是故意這么寫的。”陳錫聯納悶了,故意寫錯有啥說法?工作人員就講了前一天的事兒。
原來,毛主席寫這題詞的時候,在中南海書房里琢磨。他問旁邊的秘書:“‘砲兵’的‘砲’,該用哪個字?”秘書想都沒想,說:“火字旁的炮唄。”毛主席樂了,搖頭說:“不對!老祖宗造字的時候,炮彈是石頭做的,所以是石字旁的‘砲’。咱們得尊重歷史。”說完就提筆寫了。
這說法還真有根。查查古書,“砲”確實是早先的寫法,指用石頭當炮彈的武器,比如古代的投石機。后來火藥發明了,炮彈變成爆炸的玩意兒,才有了火字旁的“炮”。清朝以后,“炮”慢慢成了主流,“砲”就少見了。毛主席學問大,喜歡咬文嚼字,他用“砲”可能是想提醒大家,炮兵這行當有歷史,得記住。
工作人員還說,毛主席用這個字,不光是考究字面,還有點深意。他覺得炮兵是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就像石頭壘起來的長城,基礎很扎實。所以這“砲”字,既有學問,也帶著期望。
陳錫聯聽完,覺得有道理。毛主席這人不隨便寫字,他這么干肯定是想表達啥。既然不是筆誤,那就沒啥好糾結的了。他把題詞帶回沈陽,掛在了炮校禮堂里,后來還成了學校的寶貝。
這幅題詞掛出去后,炮校的師生挺受鼓舞。抗美援朝那會兒,學校培訓了4800多個炮兵干部,上了戰場用炮火支援志愿軍,打得不錯。1950年8月,炮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陳錫聯當頭兒,帶著隊伍往前沖。題詞里的“砲兵”,也成了激勵大家的一個符號。
不過,當時中國炮兵底子薄,裝備多靠蘇聯。50年代仿制了些迫擊炮、榴彈炮,性能湊合,但跟美軍比還差一截。60年代中蘇鬧翻后,沒了外援,日子更難。一直到70年代末,83式榴彈炮這些自主研發的裝備出來,才算有點起色。
到了90年代,炮兵現代化加速,2009年國慶閱兵上,新式火炮、火箭炮亮相,射程遠、精度高,衛士-2火箭炮還能打480公里,夠硬氣。
從“砲兵”到“炮兵”,這詞兒的變化也挺有意思。古代“砲”是石頭炮,現代“炮”是火藥炮,字面變了,技術也變了。毛主席寫“砲”,可能是想說,別忘了老祖宗的智慧;但用“炮”的現實意義更大,畢竟軍隊得跟上時代。兩種寫法,各有各的理兒。
有人可能會問,毛主席學問這么大,為啥不用更常見的“炮”?其實他也不是死摳字面,之前給延安炮校題詞就用了“砲”,但其他場合也用過“炮”。這次用“砲”,估計是臨時起意,想強調點啥。陳錫聯一開始覺得是筆誤,也正常,畢竟軍里都用“炮”,突然冒出個“砲”,誰不得愣一下?
毛主席1976年去世,83歲。他留下的東西,不光是題詞,還有對軍隊建設的想法。陳錫聯呢,1976年管過一陣軍委,1980年退下來,1999年去世,85歲。兩人都在炮兵發展上出力不少。
今天的炮兵,早不是當年的樣子了。裝備先進,戰斗力強,保家衛國的任務扛得穩穩的。毛主席那幅“砲兵”題詞,現在看,既是歷史,也是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