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問題在東亞局勢中占據重要權重,它不僅直接影響韓國和日本的安全,也間接削弱了美國在東亞的控制能力。美國一方面擔憂朝鮮導彈精度不足——可能隨機墜入韓日境內;另一方面又害怕其導彈技術成熟后直接威脅本土。這種非透明的核研發進度給世界帶來了新型核威懾:無論武器質量如何,"有"本身就足以讓美日韓如鯁在喉。
因此,美國對朝政策始終圍繞核問題展開。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軟硬兼施的手段均未奏效。2017年,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在接受采訪時透露,1999年至2000年是解決朝核問題的最佳窗口期,"我們曾離和平如此之近"。但克林頓任期結束與小布什對朝政策轉向,使美國錯失通過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機會。89歲的佩里對此深表遺憾,并披露了當年鮮為人知的談判細節。
1992年至1996年克林頓首任期內,佩里作為朝核問題負責人,主張以外交手段促使朝鮮棄核,換取美朝建交和經濟合作。這一"雙贏"策略最終促成《框架協議》的簽署,朝鮮凍結核計劃,美國提供能源與經濟援助。佩里認為,這不僅是克林頓政府的政績,更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然而1998年朝鮮發射"光明星一號"衛星引發危機。美國認定此舉實為遠程導彈試驗,指責朝鮮違約。佩里臨危受命,以總統特使身份準備訪朝。他與韓日外交官擬定兩份方案:
一是緩和路線,延續克林頓政策,以援助換取朝鮮棄核;二是施壓路線:通過制裁和軍事封鎖迫使朝鮮屈服。
鑒于朝鮮封閉性導致脅迫外交效果有限,佩里選擇了前者。1999年訪朝期間,談判進展超乎預期,雙方甚至計劃互設大使館。佩里在回憶錄《我在核戰爭邊緣的歷程》中寫道:"這標志著戰爭的終結。"
2000年半島局勢進一步緩和:朝韓首腦會晤、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訪朝并會見金正日,甚至籌備克林頓訪朝。但最終因大選年政治考量,克林頓選擇將問題留給繼任者。佩里批評這是"不負責任的甩鍋行為"。
小布什上臺后徹底改變對朝政策。2002年國情咨文中,他將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國",主張政權更迭而非棄核。美朝對話中斷兩年,佩里痛斥此后的奧巴馬政府延續消極態度,導致問題積重難返。
2008年,佩里受邀訪問韓國時意外獲準入境朝鮮。平壤民眾起立聆聽美國國歌的場面令他動容:"他們真的希望我來。"但這場"合格的外交活動"未能扭轉局面,小布什政府的敵視政策與朝鮮的核試驗循環,最終讓和平努力付諸東流。
佩里在書中指責美國發出混亂信號,才是國際秩序混亂的根源。他至今堅持認為,朝鮮暫停核試驗符合美國利益,但拋開立場看,小國的生存焦慮注定了核武器對其的戰略意義。正如他反問:"二戰后哪個國家不是靠核威懾立足?"
采訪尾聲,記者問及是否愿再訪朝鮮,老人毫不猶豫:"當然愿意。"或許正如他所言,若人人得享安寧,誰又愿執干戈?但解決人類信任危機,恐怕非一代人所能完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