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爸,我不復讀了。"兒子林浩將高考成績單摔在桌上,僅有的200分刺痛了我的眼睛。我正翻閱著復讀學校的宣傳冊,手因震驚而顫抖。
他卻倚在門框上,神情輕松得可怕:"不用看那些了,明年我肯定上重本。"妻子在廚房的碗碟聲戛然而止。鄰居孩子考上清華的喜報還貼在樓道里,刺眼如血。
二十年教師生涯,我第一次感到如此無力。
01:
林浩從小就是個讓人捉摸不透的孩子。
我和他媽媽都是高中教師,對他的期望自然不低。小學時,他確實表現優異,年年拿獎,被老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我們也暗自欣喜,覺得基因沒有辜負我們。
進入初中后,一切開始變得不同。林浩似乎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成績從年級前十直線下滑到中游,再到后來的勉強及格。我們嘗試過各種方法——嚴厲管教、請家教、找心理咨詢師,甚至一度懷疑他是不是早戀了。但林浩只是搖頭,說:"我沒問題,只是覺得那些題沒意思。"
最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是,他對某些事物的專注度卻高得驚人。他能為了一個編程問題熬夜到凌晨,能為了一本科幻小說廢寢忘食,甚至能僅憑興趣自學了一門小語種。但一提到學校的功課,他就像被抽走了靈魂一樣提不起精神。
"孩子可能是個另類天才,只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不適合他。"妻子曾這樣安慰我,但我始終無法接受。在中國,尤其是我們這個三線城市,高考依然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我不敢賭他那些所謂的"天賦"能否真的幫他在未來立足。
高中三年,是我們家最艱難的時期。我和妻子輪流監督他學習,取消了他所有的娛樂活動,甚至斷絕了他與那些"不良影響"朋友的來往。林浩的反抗從沉默變成了爆發,我們之間的爭吵越來越頻繁。
"你們把我當囚犯嗎?"
"我們是為你好!你知道現在競爭有多激烈嗎?"
"我有自己想走的路!"
"你才多大,知道什么是路?"
這樣的對話幾乎每周都會上演。妻子常常在爭吵后偷偷哭泣,而我則感到深深的挫敗。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甚至無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是何等的諷刺。
高考那天,我們抱著最后一絲希望送林浩去考場。他看起來出奇的平靜,甚至在等待入場時還在看一本與考試毫不相關的書。我想斥責他,卻被妻子攔住了。
"也許是考前減壓,"她小聲說,"別再刺激他了。"
放榜那天,我的心情比自己高考時還要緊張。當看到那個刺目的分數時,我幾乎暈厥——200分,連大專都上不了的分數。二十年來,我從未見過如此慘烈的成績,甚至在我任教的班級里,都沒有學生考得這么差。
02:
"兒子,你是故意的嗎?"我的聲音在顫抖,既是憤怒,也是絕望。
林浩站在客廳中央,表情平靜得不可思議:"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沒心思做那些題目。"
"沒心思?"我幾乎要咆哮起來,"你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嗎?你將來要做什么?送外賣?還是去工廠流水線?"
"我會有自己的路。"
這句話徹底點燃了我的怒火:"什么路?你的'路'在哪里?我看不到!"
妻子試圖勸阻,但我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二十年來積累的期望在這一刻轟然倒塌,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失敗感。作為一名教師,我甚至無法讓自己的兒子考上一所像樣的大學。
"爸,我不想復讀。"林浩的聲音依然平靜。
"不復讀?那你想干什么?"我冷笑道,"高考都考成這樣,你還有什么選擇?"
"我想去創業。"
聽到這個回答,我和妻子面面相覷,隨即爆發出一陣苦笑。
"創業?你連大學都上不了,拿什么去創業?資金?經驗?人脈?你有嗎?"我近乎殘忍地列舉著他的不足,"你以為創業是兒戲嗎?"
林浩沒有反駁,只是走向自己的房間。我以為他是被我說服了,準備認真考慮復讀的事。但第二天,當我拿著幾所復讀學校的資料找他商量時,他卻平靜地告訴我:"不用看,我肯定重本。"
那一刻,我差點以為他瘋了。
接下來的日子,林浩的行為更讓我困惑。他沒有像往常一樣整天窩在房間里打游戲或看書,而是早出晚歸,有時甚至深夜才回家。當我質問他去了哪里時,他只說是在"為未來做準備"。
一個月后,我在他書桌上發現了一份合同。仔細閱讀后,我驚訝地發現,這是一份技術開發協議——林浩居然接了一個軟件開發的單子,報酬高達五萬元!
"這是怎么回事?"我拿著合同質問他。
林浩這次終于肯解釋了:"高中這三年,我除了被逼著學習,還自學了編程。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程序員交流群,認識了一些創業者。他們缺技術支持,我正好可以幫忙。"
我一時語塞。五萬元對一個剛高中畢業的孩子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我依然不能接受他放棄學業的決定。
"就算你有這點技術,能維持多久?沒有學歷,你以后怎么發展?"
林浩笑了:"爸,你太看重學歷了。在互聯網行業,能力比文憑重要得多。我有信心一年后考上重點大學,但我不想復讀,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證明。"
我不知該如何回應。一方面,我被他的自信和行動力震驚;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傳統教育工作者,我無法認同他這種"另類"的道路。
03:
那天晚上,我和妻子徹夜長談。
"也許我們該給他一次機會。"妻子輕聲說,"林浩從小就與眾不同,或許我們的擔憂是多余的。"
我苦笑:"可這不是小事,這關乎他的一生啊。"
"但你有沒有想過,"妻子看著我的眼睛,"如果強迫他復讀,結果可能會更糟。他那么排斥,再來一年可能還是這個結果。"
我沉默了。妻子的話刺中了我的軟肋。作為老師,我見過太多被父母強迫復讀最終卻一蹶不振的例子。但作為父親,我又怎能眼睜睜看著兒子走上一條充滿未知的路?
第二天,我找到林浩,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給你一年時間證明自己,如果一年后你仍然沒有明確的方向,必須回歸正途,復讀參加高考,怎么樣?"
林浩爽快地答應了,還補充道:"如果我做不到,明年不僅復讀,還任由你們安排未來五年的規劃。"
就這樣,我們達成了一個不情愿的協議。接下來的日子,林浩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租了一間小工作室,每天早出晚歸,據說是在做軟件開發。有時候,他會帶著一些年輕人回家討論項目,那些人看起來都比他大幾歲,有的甚至已經是小有成就的創業者。
我不得不承認,在這個過程中,林浩的變化讓我震驚。他變得更加自信、成熟,甚至開始主動關心家務。有一次,我下班回家,發現他正在廚房笨拙地做飯。
"媽今天加班,我想著你們辛苦了,就試著做點吃的。"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
那一刻,我的心軟了下來。或許,我一直執著于讓他成為我心目中"完美的孩子",卻忽略了他本身的特質和潛力。
三個月后,林浩的第一個項目順利完成,他不僅拿到了酬勞,還因為出色的表現被邀請參與更大的合作。半年后,他竟然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開始接更多的單子。我驚訝地發現,他每月的收入已經超過了我這個教了二十年書的高中教師。
"看來我不用擔心你的生計問題了。"一天晚上,我半開玩笑地說。
林浩卻很認真:"爸,我知道你和媽媽擔心什么。我不會放棄高考的,我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證明,學習不一定要按照傳統的道路走。"
他拿出一本厚厚的書,是高等數學。"這是我最近在學的。編程需要很多數學知識,我發現我現在學這些,比在學校被強迫學時理解得更快、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