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張婆婆,這錢我們真的收不了。”催收員小王搖著頭,臉上寫滿了困惑。
“為什么收不了?”82歲的張婆婆瞪大了眼睛。
六家催收公司的人都是這個表情,看完她的手續后就搖頭離開。
這個普通的老太太身上,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01
張婆婆叫張秀蘭,今年82歲。
退休前她是小學老師,教了一輩子語文。現在住在市區一個老小區的三樓,每天爬樓梯還算利索。
“老張,菜又漲價了。”鄰居李阿姨在樓下喊她。
“漲多少?”張婆婆探出頭問。
“西紅柿都要八塊一斤了。”
張婆婆皺起眉頭。她每個月退休金3200塊,除了水電煤氣,買菜是最大的開銷。每次去菜市場,她都要跟菜販子討價還價半天。
兒子在上海,女兒在深圳。
兩個孩子一年回來不了幾次。張婆婆有時候一天說不了幾句話,除了跟樓下遛彎的老頭老太太聊聊天。
去年春節,女兒給她買了個智能手機。
“媽,你學會用這個,我們就能視頻聊天了。”女兒耐心地教她。
張婆婆學得很認真。她發現這個小東西真神奇,能看新聞,能聽戲,還能刷那種一分鐘的小視頻。
從那以后,她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躺在沙發上刷手機。
02
2023年的夏天特別熱。
張婆婆開著電扇在客廳刷抖音。突然跳出來一個廣告:“只需身份證,3分鐘放款,18歲到80歲都能申請。”
她停下手指,仔細看了看。
廣告里的小姑娘長得很甜,笑容很親切:“阿姨您好,需要用錢嗎?我們這里利息很低,手續很簡單。”
張婆婆心里一動。她想起上個月空調壞了,修理費花了800塊,心疼了好幾天。
“試試看也沒關系吧。”她小聲嘀咕。
按照提示,她下載了一個叫“快速貸”的APP。填了身份證號碼,上傳了身份證照片,申請了1000塊錢。
手機震動了一下。
“恭喜您,申請成功,1000元已到賬。”
張婆婆趕緊打開銀行APP查看。真的有1000塊錢!她激動得手都在抖。
“這么容易就能借到錢?”
她覺得像做夢一樣。以前去銀行辦事,排隊要等半天,工作人員還愛答不理的。現在躺在家里動動手指就能借錢。
這1000塊她沒舍得花,就放在銀行卡里。
一個星期后,她收到還款提醒。本金1000,利息60,手續費40,總共要還1100。
“一個星期就要100塊利息?”張婆婆有點心疼。
她用退休金還了款。
第二天,她又收到了這個APP的推薦:“張阿姨,您的信用很好,可以申請更高額度。”
張婆婆想了想,又申請了3000。
還是秒到賬。
03
接下來的幾個月,張婆婆像著了魔一樣。
她發現手機里有很多借錢的APP。“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美團月付”,還有各種小貸公司的軟件。
每個都試一遍,每個都能借到錢。
“這些年輕人真聰明,把借錢變得這么簡單。”她經常這樣感嘆。
最開始她還有點害怕,每次借了錢就放在銀行卡里不敢動。到還款的時候,咬咬牙用退休金還掉。
慢慢地,她發現了一個“訣竅”。
可以用A平臺借的錢還B平臺的債。這樣就不用動自己的退休金了。
“這叫什么來著?”她想起以前聽過的詞,“拆東墻補西墻。”
張婆婆覺得自己很聰明。
她開始大膽起來。從3000到5000,從5000到10000。有些平臺給她的額度特別高,一次能借好幾萬。
“你看,這個'有錢花'給我批了5萬額度。”她跟樓下的李阿姨炫耀。
“老張,你借這么多錢干什么?”李阿姨有點擔心。
“沒事,我又不亂花。就是放著,說不定哪天有急用。”張婆婆滿不在乎。
半年時間,她在17個平臺借了錢。
最少的2000,最多的8萬。加起來總共90萬。
她專門用一個小本子記賬。密密麻麻寫了好幾頁,連她自己都看得頭暈。
問題是,每個月的還款壓力越來越大。
最開始一個月還個幾百塊。后來變成幾千塊。現在每個月要還兩萬多。
她的退休金根本不夠。
04
電話開始沒完沒了地響。
“張阿姨,您好,我是快速貸客服。您的賬單逾期了,請及時還款。”
“張女士,您在我們平臺借的錢該還了。”
“張秀蘭,你再不還錢,我們就上門了。”
張婆婆的手機從早響到晚。有時候半夜都有人打電話。
她開始害怕接電話。
一個月后,真的有人上門了。
“咚咚咚。”敲門聲很重。
張婆婆透過貓眼看到三個年輕人站在門外,其中一個還拿著文件夾。
“張阿姨,我們是'誠信催收'公司的。您欠我們客戶的錢該還了。”
張婆婆不敢開門,隔著門說話:“我,我沒錢還。”
“沒錢也得還。您一個月退休金3000多,總能擠出點來吧?”
這些人連她的收入都查得一清二楚。
接下來的日子更難熬。
不同的催收公司輪番上門。“金牌催收”、“天下催收”、“正義催收”、“明理催收”、“誠信催收”、“快手催收”。
總共六家公司,每家負責不同平臺的債務。
張婆婆數過,平均每周要來兩次人。
她開始不敢下樓買菜,怕在樓下遇到催收的人。鄰居們也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她。
“老張家出什么事了?怎么老有人上門?”
李阿姨關心地問過幾次,張婆婆都含糊其辭。
05
這天上午,張婆婆正在廚房熱粥。
“咚咚咚。”又是熟悉的敲門聲。
她透過貓眼一看,是“天下催收”的小王和小李。這兩個人她見過好幾次了。
“張阿姨,開門聊聊吧。我們今天不是來要錢的。”小王在門外說。
張婆婆猶豫了一下,還是開了門。
“真的不要錢?”她小心地問。
“今天不要。我們需要看看您的所有借款手續,核實一下情況。”小李拿出一個厚厚的文件夾。
張婆婆松了口氣。她以為這些人是要重新制定還款計劃。
“手續都在這里。”她從柜子里拿出一個鞋盒。
里面裝著各種合同、身份證復印件、銀行卡照片,還有手機截圖打印件。亂七八糟一大堆。
小王和小李認真地翻看著。
“您這個身份證是什么時候辦的?”小王問。
“前年換的新證。”張婆婆回答。
“戶口本能看看嗎?”
“能能能。”張婆婆趕緊去找戶口本。
兩個人又仔細看了戶口本,還拿手機拍了照。
“您平時身體怎么樣?有沒有去醫院看過病?”小李突然問了個奇怪的問題。
“身體還行。就是偶爾健忘,有時候忘記關煤氣。”張婆婆如實回答。
“有沒有病歷?”
“有啊,我定期去醫院體檢。病歷本在抽屜里。”
張婆婆又去翻病歷本。她有好幾本,從2018年開始的都有。
小王接過病歷本,翻到某一頁的時候,眼神突然變了。
他和小李對視了一眼,然后又仔細看了那一頁。
“張阿姨,您稍等一下,我們需要打個電話確認點事情。”
兩個人走到陽臺上,壓低聲音說話。張婆婆聽不清他們在說什么。
十分鐘后,他們回到客廳。
“張阿姨,我們今天先走了。改天再來。”小王的語氣變得很客氣。
“不要錢了?”張婆婆有點不敢相信。
“暫時不要。我們需要回去研究一下。”
06
接下來一個星期,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六家催收公司的人都來過。每家都要看張婆婆的手續,包括身份證、戶口本、病歷本,還有所有的借款合同。
第一家“金牌催收”的人看完后搖搖頭:“這賬沒法收。”
第二家“誠信催收”的人看完后也搖搖頭:“這個案子有問題。”
第三家到第六家,無一例外。每個催收員看完手續后,表情都從嚴肅變成困惑,最后變成無奈。
“張阿姨,我們暫時不催您還錢了。”他們都是這么說的。
最后一家“快手催收”的經理還專門來了一趟。他仔細看了所有材料,還打了好幾個電話。看完后,他長長地嘆了口氣。
“這個賬真的沒法收。”他搖著頭對手下說,“我們撤吧。”
張婆婆徹底糊涂了。
“為什么都說沒法收?我借的錢是真的啊,花的也是真的。”她對著空蕩蕩的客廳自言自語。
手機里那些催收電話也突然停了。
她有時候還會接到幾個,但是態度都變得很客氣。
“張阿姨,您最近身體怎么樣?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嗎?”
這種關懷讓張婆婆更加莫名其妙。
她試著問過幾個催收員到底什么情況,但是沒人愿意明說。
“反正您暫時不用擔心還錢的事。”他們都是這么回答。
張婆婆躺在床上想了好幾個晚上,都想不明白自己的手續到底有什么問題。
07
張婆婆有個老朋友叫劉律師。
兩個人是幾十年的老鄰居,劉律師比她小五歲,去年剛退休。
“老劉,我想問你個事。”張婆婆決定找他咨詢。
“什么事?”劉律師正在小區花園里澆花。
張婆婆把自己借錢和催收的事簡單說了一遍。
“你說那些催收的人看了我的手續就不要錢了,這是為什么?”
劉律師停下手里的活,認真看著她:“你把所有材料拿給我看看。”
回到張婆婆家,劉律師仔細翻看了那一鞋盒的材料。
看到文件本的時候,他停下來了。
“老張,你這個...”他指著2018年的一頁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