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學的微觀世界里,原子宛如一個神秘的小宇宙,而原子核則是這個小宇宙的核心。它雖體積微小,卻蘊含著巨大的奧秘,掌控著原子的諸多關鍵特性。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深入這個神秘的原子核世界。?
一、探索之旅:原子核的發現歷程?
人類對原子核的認知,可謂是一部充滿曲折與驚喜的科學探索史。在早期,人們一直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如同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提出的 “原子” 概念,意為不可分割。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觀念逐漸被打破。?
1897 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通過對陰極射線的研究,發現了電子的存在。這一發現如同一顆重磅炸彈,讓人們意識到原子并非不可分割,其內部有著更為復雜的結構。湯姆生提出了 “葡萄干布丁” 模型,認為原子是一個帶正電的均勻球體,電子像葡萄干一樣鑲嵌其中。?
然而,這個模型并沒有存在太久。1911 年,湯姆生的學生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 α 粒子散射實驗。他用帶正電荷的 α 粒子(即氦 4 原子核)轟擊金箔,結果發現大部分 α 粒子直接穿透了金箔,仿佛金箔不存在一般;但同時有極少部分的 α 粒子被大角度散射甚至反射了回來。這一結果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盧瑟福由此推斷原子內部結構并不是均勻分布的,而是集中在一個非常小的范圍內。于是,他提出了電子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運動的 “行星結構” 模型,就像行星圍繞太陽運轉一樣,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在特定軌道上運動。這一模型的提出,為人們認識原子核奠定了基礎,盧瑟福也因此被譽為 “核物理之父”。?
之后,1919 年,盧瑟福繼續用 α 粒子轟擊氮氣,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氮釋放出一種與氫原子核質量和電荷一致的粒子,他將其命名為質子,這證明了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工核反應。但此時,科學家們又遇到了一個問題:從原子核的電荷推測出的質子數與大部分原子的質量對不上,大部分原子的質量都比其中的質子加電子重很多。盧瑟福猜測原子核內部還有一種不帶電的中性粒子。直到 1932 年,他的學生查德威克用 α 粒子轟擊鈹,產生了一種不帶電的射線,再用此射線轟擊氫氣、氮氣,打出了氫核和氮核,通過測定被打出氫核和氮核的速度,發現這種未知射線的質量和質子接近,從而確證了中子的存在。至此,由質子、中子、電子組成的經典原子結構模型正式建立起來。?
二、微觀拼圖:原子核的結構組成?
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緊密結合而成。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其數量決定了元素的種類,也就是原子序數。比如,氫原子的原子核只有 1 個質子,所以氫的原子序數為 1;碳原子的原子核有 6 個質子,其原子序數就是 6。中子不帶電,它和質子一起構成了原子核的質量。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互稱為同位素。例如氫元素就有氕、氘、氚三種同位素,氕原子核只有 1 個質子,沒有中子;氘原子核有 1 個質子和 1 個中子;氚原子核有 1 個質子和 2 個中子。?
原子核的體積非常小,只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個巨大的體育場,那么原子核就相當于體育場中心的一顆小豌豆。但別看它體積小,卻集中了原子幾乎全部的質量,因為電子的質量與質子和中子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僅為質子質量的 1/1840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