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烏魯木齊 攝影報道
盡管蘇東坡一生都未來過新疆,但在他去世924年之后,川劇《夢回東坡》帶著東坡精神,來到距離三蘇祠2800多公里外的烏魯木齊,這也是首個來新疆演出的川劇大幕戲。
演出照
2025年7月9日晚9時,烏魯木齊大劇院內鑼鼓鏗鏘。隨著燈光漸起,一身白色戲服里衣的雷云走上臺前,在“打雜師”張浩的幫助下,穿上青紗外衣,戴上白三(白色的三綹胡子)。轉身后,“蘇東坡”正式跟觀眾見面。
作為烏魯木齊第三屆“絲路戲韻 亮相天山”戲曲藝術周演出劇目,四川省川劇院精心呈現的川劇《夢回東坡》舞臺上,詼諧的四川方言、風趣的川味俚語與川劇“幫、打、唱”藝術手法交織,讓現場觀眾親身體驗到了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到了蘇東坡的豁達人生。
演出照
120箱道具
撐起舞臺美學
川劇《夢回東坡》由四川省文聯主席、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擔任藝術總監,楊椽編劇、查麗芳導演、李天鑫作曲、葉建擔任舞美總設計、潘健華擔任服裝指導,雷云、劉詠涵等主演,以散文化的戲劇結構和打破時空線索的講述方式,通過惠州造橋、黃州悟道、修建學堂、壯賦赤壁、儋州化民等章節,塑造出樂觀鮮活的蘇東坡形象。
不同于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簡約,《夢回東坡》的舞臺兼具古典與現當代審美。如“眾建雪堂”一幕中,紅色門框的靈動設計融合話劇新意,虛實相生的呈現手法鮮活刻畫東坡性格。
演出照
這份精致背后,是幕后團隊的默默付出。時間回到演出前3小時,省川劇院舞美團團長任高龍正攜手團隊一起檢查臺上舞美布置、與燈光配合情況。舞臺一側,120個空道具箱擺放整齊。“道具箱子主要裝服裝、道具、軟景、燈光、音響器材等精細物件,比較大件的或者形狀不太規則的,雖不用裝箱,但也需要精心布置。因為這些東西淋不得雨,都得用箱子裝起保護起來。”
每次演出,任高龍及舞美團都會提前兩三天和道具一起抵達劇場現場。“《夢回東坡》的舞美道具算是比較簡單的,需要用兩輛9.6米長、3米寬、高5米的大貨車運輸,總重五六噸。”卸車、裝臺、調試……最短也需要十三四個小時,熬夜裝臺更是家常便飯。
舞美團團長任高龍檢查設備
任高龍用“螺絲釘”道出幕后團隊都可初心,從120余個道具箱的清點搬運,到數千個零件的組裝調試,哪怕是一顆螺絲的位置,都關乎演出效果。“你看吊桿上所有的燈,都是我們一個個安裝上去的。”任高龍手里有個老搭檔——小電筒(激光指示器),哪里裝歪了、高了、矮了,燈一指,立馬調整。“我覺得東坡精神跟我們干這個工作一個道理,不管什么樣的劇場環境,比如調度不過來,裝臺時間壓縮,需要通宵熬夜等等,都要像蘇東坡一樣,以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干,就要干好。”
40個聲音通道
護航聽覺之美
舞臺正前方觀眾席最后一排,省川劇院一級音響師江一鐵手指翻飛。他一邊專注演出,一邊緊盯調音臺,手指在各按鈕間靈活移動,確保每一段唱詞、每一聲鑼鼓都精準傳遞給觀眾。
“這個調音臺是2016年換的,到現在第十年了。得兩個人才能抬得動。”作為伴隨《夢回東坡》走過50余場演出的“聲音守護者”,江一鐵與這位“老伙計”一起感受著蘇東坡的樂觀與豁達,也見證著川劇藝術的傳承。“我們很多劇目都經過這個臺子,《草鞋縣令》《變臉》《夢回東坡》以及一些傳統經典劇目、折子戲等,它都‘聽’過。”
音響師江一鐵在調音
江一鐵透露,為了帶給觀眾完美的聽覺效果,《夢回東坡》調音臺線路涉及40多個通道,涵蓋演員收音、樂隊伴奏、幫腔等多個聲部。“對戲曲來說算復雜的。”江一鐵解釋,“樂隊有20多位成員,加上舞臺上的多個角色同時發聲,得精準平衡每個聲部的音量,才能讓觀眾聽清細節。”
每次巡演,江一鐵和團隊至少要提前一天到場調試設備,以確保各通道線路萬無一失。“音響師必須熟悉劇情,這是基本功。”他對劇情的熟悉程度堪稱“活劇本”——“鑼鼓點到哪兒,哪個角色該突出音量,早就刻在腦子里了。”而把每一個音調試到位,讓觀眾聽清川劇的韻味,是他身為音響師的使命。
1347行臺詞
字幕也有“翻譯家”
視線再次回到舞臺側方,一個不被觀眾注意卻至關重要的崗位——字幕師曾黎。2個小時的演出,她全程坐在電腦前緊盯屏幕,手指隨劇情發展而精準操作,讓每一句唱詞、每一段念白都恰到好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聽得清、聽得懂這場川味兒十足的藝術盛宴。
字幕曾黎
封面新聞記者特意數了數屏幕上的句行數字,從開場到落幕的“謝謝觀看”,1347行,藏著對劇情、對演員的絕對熟悉。“演員唱到哪里,字幕就得跟到哪里。”曾黎說,想做到分秒不差,就得精確卡準每個演員的“氣口”——既要在唱詞起時及時彈出,又要在音樂間隙悄然隱去,讓觀眾既能看懂劇情,又能沉浸式欣賞川劇的韻律之美。
為了達到這種“無縫銜接”,她從排練階段就全程跟進,熟悉每個演員的節奏、樂隊的旋律起伏。“每個劇場的布局不同,觀眾視角也有差異,每次演出前都要提前試放,確保字幕位置、大小讓觀眾看得舒服。”即便已伴隨劇目走過數十場,她仍不敢有絲毫懈怠,“演員的狀態可能有細微變化,樂隊的節奏也會有調整,必須全程高度集中。”
為了達到這種“高度集中”,演出前半小時不進水,是曾黎給自己定的“鐵律”。“川劇是綜合的藝術,演員、舞美、燈光、音控、樂隊、幫腔,等等,缺一不可。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到極致,整個戲才會出彩。”每當劇終字幕打出“謝謝觀看”,曾黎總會站起身,和觀眾一起為演員鼓掌。“這掌聲里,也有我們幕后人員的一份。”
10秒換好一套服裝
專業與堅守點亮戲曲之光
演出前一個半小時,一級化妝師陳麗娟正專注地為蘇東坡的扮演者雷云上妝。從打底、勾輪廓到定妝、細描,一套妝容需耗時近一個小時。“川劇的底色和底紅要一層一層疊上去,不是一次性涂厚。”簡單的步驟,是她30年如一日的匠心——既要貼近人形象,又要彰顯川劇美學。
化妝師陳麗娟為演員雷云上妝
除了妝容,“蘇東坡”的一襲襲長衫,也勾勒出人物的時代特征。“這部戲里,蘇東坡的服裝就有八套。”服裝師張靜指著后臺的服裝架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每套衣服都有特定的應用場景,暗藏著人物心境的變化。“整個劇組服裝有五十多套,幾百件。”不同于傳統戲曲服裝的繁復,《夢回東坡》的服裝進行了相應改良:“古代的腰封、絳子是分開的,現在為了方便演員換裝,我們把它們整合到一起,既保留古韻,又兼顧舞臺實用性。”
服裝師張靜在后臺為演員李喬松整理服裝
“最快十秒就得換好一套衣服。”張靜坦言,服裝師的核心任務之一,是精準把控換裝節奏。她要熟記每一場的“馬口”——即演員上下臺換裝的時間節點,以及對應的服裝次序,“上馬門、下馬門的位置,哪場換禮衣,哪場加坎肩,都得非常熟悉,不能出一點錯。”演出前,張靜也會仔細熨燙每套衣服,確保服裝“挺括”。
“半臺鑼鼓,半臺戲。”演出前一小時,樂池內,司鼓宋濤帶領年輕樂手進行最后的排練、磨合。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專注手中鼓點,他還時常以手勢傳遞信息,指揮何時停、何時起,“我們的作曲李天鑫老師在音樂設計上特別講究‘雅致’,就連我們打擊樂,也得在音量、音色上反復琢磨,才能貼合蘇東坡千古大文豪的氣質。”
演出照
堅韌不拔、百折不撓
臺前幕后也有東坡精神
采訪中,幾位工作人員一直在強調“川劇是綜合藝術”,樂隊、燈光、舞美、演員等必須通力配合,才能呈現完美的舞臺。這種“完美”,是每一次演出前排練的精益求精。四川省川劇院推廣運營總監白中華解釋:“每個劇場的大小、舞臺配置都有差異,排練走臺能讓演員精準把握時間節點、音樂節奏等,確保將完美的狀態呈現給觀眾。”
“一臺戲的成功,靠的是所有人的‘擰成一股繩’。”《夢回東坡》藝術總監、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智林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戲比天大”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需要“說到做到”的行動力。“你樹立了目標,自己先做到,大家自然跟著學。敷衍別人的人,最終會被團隊拋棄。”這種理念滲透在每個環節:燈光、舞美、音樂、音響、字幕、妝容、服裝、表演,哪怕有一顆“螺絲釘”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整體效果。“所以我們每次演出后都會總結,讓每個人明白自己的責任與價值。”
在巡演的過程中,大家對蘇東坡精神的理解也更加透徹。“蘇東坡身上凝聚著川人獨有的氣質——堅韌不拔的信念、百折不撓的韌性。蘇東坡無論身處何種困境,始終以樂觀、豁達面對世界的態度,正是四川人精神特質呈現,也是我們想通過《夢回東坡》傳遞的精神。”
在陳智林看來:“蘇東坡是世界級的文化IP,他的豁達、包容能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局限。”他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夢回東坡》,在笑聲與感動的交織中,感受“命運共同體”的溫暖,用川劇藝術傳遞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我們相信,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穿越時空,讓人的心更近。”
(演出照據四川省川劇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