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一位故交的話,他曾跟我討論過這樣的問題,就是說“形影相吊”過一生好不好。我認為這也太孤寒了,不好。
而他不這樣看,他認為結婚很麻煩,婚后的日子很無趣,最好就談戀愛,但戀愛談過幾次后也沒意思了。
至于生兒育女這種事,“什么時代了,孩子長大根本不會有贍養父母的觀念了,他們能夠顧好自己都不錯”,所以他對此是持悲觀態度。
還有交朋友,他也不看好,有朋友就有背叛和傷害,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沒有幾個是一輩子的朋友,都是一起走一段路,然后再也不見。
多年過去,我想再找他聊一聊,但他已經消失在了人海,再也找不到了。想起來,他很早就斷絕了人際關系,手機等通訊方式都換了,據說是去了某個地方,很遙遠,人煙稀少之地。
不結婚,不要孩子,不交朋友:選擇孤獨一生的人,究竟錯在哪里?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人到中年,我越來越意識到這句話是對的,所以我想找那個朋友印證一下,但他沒有給我和給自己機會。
我也跟那些離群索居的人交流過,選擇一個人“遁居世外”,遠離紅塵,實際上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他們多少都有些后悔,但又不知道怎么回歸。當然其中有些修行人意志堅強,數十年不動搖,這樣也讓人佩服。而除了這少數人之外,大多數人要么是逃避現實,要么是失意者,要么是想顯得與眾不同,甚至有些根本是胡思亂想而已。
當一個人在某個地方,吃飯、用水、居住、穿衣、清潔……等問題還不算大麻煩,最難以忍受的有兩點,其一是生病,只能是靠自己死扛。其二是內心的孤寂,精神世界很容易荒漠化。
他們以為不沾染是非是清靜了,實則是難清靜,要知道人際關系有弊有利,不能光看一面,因噎廢食。
人生猶如流浪,人情就是生命的支點。
唐伯虎有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李白也說“天地者萬物之逆旅”,總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在流浪一樣,視死如歸。而在生死之間,我們認識很多人,做很多事,經歷很多,感受很多,這些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在上廁所的時候我就想到喝下去的水變成了尿,那為什么還要喝水呢?其實水在人的體內是有循環的,這種循環就叫新陳代謝,也是一個必須的過程,否則人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