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商務部一紙公告直擊“臺獨”命門:8家臺灣軍工企業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單,直接切斷其獲取大陸兩用物項的渠道。
被點名的漢翔航空、中山科學研究院等企業,無一不是臺灣防務供應鏈的核心角色:從"經國號"戰機到"雄風"導彈,從自制潛艇到導彈巡邏艦,這些支撐臺軍現代化的關鍵項目,如今都因大陸的稀土斷供面臨"斷炊"風險。
臺灣從大陸進口超6000噸稀土,占大陸出口總量的11%,其中約10%直接用于軍工生產。以中山科學研究院為例,其研發的"天弓""雄風"系列導彈,發動機耐高溫部件必須使用大陸的釹、鏑等重稀土。
漢翔航空的"勇鷹"教練機復合材料,同樣依賴大陸的鑭系元素。更致命的是,臺灣的輕稀土進口也握在大陸手中。這種"用大陸資源武裝臺獨"的荒誕局面,終于被一紙禁令終結。
臺當局防務部門第一時間跳腳,聲稱各類武器系統研制中都禁用大陸產品。
他們說這話也不心虛,所謂的“禁用”不過是自我安慰,到底有沒有用從這三點就能看出來,其一,中山科院或許能規避成品采購,但臺灣稀土加工技術落后,關鍵零部件仍需大陸半成品。
其二,所謂"去紅供應鏈"推進緩慢,臺軍"海鯤號"潛艇項目已因日本斷供高強度鋼材擱淺,如今再失稀土將雪上加霜。
其三,臺當局刻意回避其他7家企業,像經緯航太的軍用無人機電機,至今仍使用大陸釹鐵硼磁材。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回應,反而坐實了大陸撤出制裁的殺傷力。
臺陸委會的回應更是"無能狂怒"的典型。一面放狠話說"備戰才能止戰",一面給大陸潑臟水指責"經貿武器化",卻絕口不提自己率先制裁華為的劣跡。更諷刺的是,臺防務部門吹噓"早已預見制裁",卻拿不出任何替代方案。
而大陸選擇這個時候出手,是因為上個月臺當局配合美國將華為、中芯國際列入黑名單,試圖扼殺大陸AI芯片發展,緊接著賴清德以"團結十講"包裝"兩國論",甚至加速推進"雄升"導彈量產計劃。
面對臺當局不斷升級的挑釁動作,大陸直接發起一系列反制組合拳。4月先行管制7種稀土物項出口,7月切斷8家軍工企業供應鏈,下一步不排除擴大至臺積電,畢竟其EUV光刻機的陶瓷部件,同樣依賴大陸的氧化釔。
回頭來看,大陸這次發起制裁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其一是經濟層面,讓"臺獨"勢力體會"斷鏈"痛感。以漢翔航空為例,其F-16V升級項目若因稀土斷供延誤,每架戰機日維護成本將暴漲至15萬美元。
其二是技術層面,臺灣引以為傲的"潛艇自造"計劃中,永磁電機所需的鐠釹合金大陸市占率達85%,斷供等于直接掐滅"海鯤號"下水希望。
其三是政治信號的釋放,大陸通過這次制裁向國際社會清晰劃出紅線,任何向臺灣出售稀土的行為都將被視為支持"臺獨"。
而國臺辦強調的"助獨必遭嚴懲"正在變現,下一步完全可能凍結"臺獨"金主在大陸資產。
觀察賴清德當局的后續動作,會發現其已陷入兩難:若硬扛制裁,臺軍"勇鷹"教練機量產計劃將因復合材料短缺夭折,若妥協讓步,則"國防自主"謊言不攻自破。
從民進黨上臺至今,大陸對臺工具箱持續豐富:ECFA早收清單逐步取消、M503航線擠壓臺"防空識別區"、金廈海域執法權常態化,而稀土管制標志著反制進入"技術斬首"階段。
眼下這8家軍工企業只是開始,若賴清德繼續操弄各種“臺獨”戲碼,等待臺當局的將是更嚴厲的科技封鎖與經濟脫鉤。
還是那句話,“臺獨”是邪路是死路,任何妄圖"以武拒統"的勢力,最終都會落得個自食惡果的下場,而兩岸統一的大勢,絕非幾家企業或政客的垂死掙扎所能阻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