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御一張圖。
茂名信宜貴子鎮中和村干部劉名芳。 南都記者 陳丹玲 攝
6月15日,茂名信宜貴子鎮中和村發生山體滑坡,35間房屋受損。
茂名電白望夫鎮馬龍村干部冒雨轉移村民。
臺風“丹娜絲”殘余渦旋一路西行,茂名信宜貴子鎮中和村干部劉名芳又投入到了防汛工作中。一個月前,她從“大量黃泥水”中預判滑坡風險,當地連夜成功轉移57人,事跡引發全網關注,獲應急管理部通報表揚,劉名芳也獲評茂名市優秀共產黨員。實際上,在廣東,有著一群和她一樣奮戰在基層的戰友。
“銅鑼一響,全村行動!”今年以來,廣東先后經歷11輪強降雨和1個臺風登陸影響,實現多起山洪地質災害成功避險。近日,南都、N視頻記者回訪防汛抗洪一線,探尋背后的處置經驗。
在茂名信宜貴子鎮中和村,劉名芳和同事日常多次接受應急培訓;在肇慶德慶高良鎮,手搖報警器與衛星監測設備并行運作;在清遠連山上帥鎮連官村,“轉移不漏一人”成為共識。
通過“叫應機制+鐵腳板巡查”,廣東實現了預警到戶、轉移到人,“鎮自為戰”“村自為戰”機制同步在全省鋪開。眼下,受臺風“丹娜絲”影響,廣東又迎暴雨。省防汛防旱防風總指揮部已于7月9日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嚴陣以待。
預警響應
從“云端”到“地頭”快速傳導
責任人第一時間接收并轉移群眾
7月8日,南都記者回到肇慶德慶縣高良鎮羅陽村。村子被暴雨沖刷的痕跡依稀可見:垮塌的橋梁尚未修復,橋面布滿沙土,不遠處是一座7天搶通的便橋。
“我在凌晨兩點多接到預警電話,又立刻通過發微信、打電話的方式通知村干部注意村民安全,讓臨山而住的村民轉移到安全地帶。”雖然距離險情發生已過去近一個月,回憶起當時的情況,羅陽村黨支部書記李振華的語氣中仍帶著急切。
6月15日,臺風“蝴蝶”來襲,羅陽村河水暴漲,駐村干部鄭鳳梅和村“兩委”成員連夜巡查,發現山根橋存在垮塌風險后,迅速組織部分村民轉移。最終,橋塌了,但人安全了。
這樣的快速響應并非偶然。
廣東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短臨預警、精細化預報等技術手段,結合直達基層責任人暴雨預警雙重“叫應”機制,構建“預警-傳導-響應”的全鏈條預警響應體系,預警信息可從“云端”精準推送至基層一線,責任人員能第一時間接收并及時組織群眾轉移。
距離羅陽村上百公里的肇慶懷集中洲鎮,也在這場暴雨中接到預警。
6月17日,廣東省水利廳通過省級平臺向中洲鎮連續發布“關注-警戒-危險”三級預警,為轉移爭取了1小時以上的時間,鎮村干部接到“叫應”電話后,立即組織網格員等通過銅鑼、口哨和挨家敲門等方式緊急組織群眾轉移,轉移危險區1200余人。隨后山洪暴漲,水深近2米,由于轉移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
南都記者走訪看到,在廣東的各個鎮村里,預警手段既有高科技也有“土辦法”。
鄭鳳梅告訴南都記者,當地有專門的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在應急值班室里有電子大屏,實時反饋雨情、風情和火情,從德慶縣到高良鎮再到羅陽村的數據都有”。
南都記者走訪羅陽村時還看到,村委會存放著一個手搖報警器。鄭鳳梅說,“一旦出現險情,鎮村干部把它拿到房頂上,搖動起來的時候聲音可以傳得很遠。”村里還有大喇叭,在臺風“蝴蝶”來臨前就反復廣播預警信息,提醒村民做好防范準備。
在易受災村落,村干部家中都備有銅鑼。一旦險情發生,干部們便拿著銅鑼走街串巷提醒人們轉移。“銅鑼聲一響,村民就知道要行動了。”鄭鳳梅說。這種傳統的預警方式,在斷電斷網的極端情況下依然可靠。
基層排查
用“鐵腳板”彌補網絡覆蓋盲區
“一圖五表”機制提供清晰指引
預警體系可實現快速響應,但在部分偏遠地區和復雜地形區域,監測網絡可能存在覆蓋盲區。廣東的基層干部和網格員以“鐵腳板”彌補了這一短板。
6月15日凌晨,茂名信宜貴子鎮中和村干部劉名芳在巡查中發現道路水溝涌出黃泥水,迅速上報并組織轉移。轉移完成1小時后,5000立方米土石傾瀉而下,35間房屋受損,所幸57名村民已全部安全轉移。
信宜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賴杰向南都記者回憶,發生險情的這處山體原本表皮、水土情況都很正常,“劉名芳在雨中時期進行了現場排查工作,才發現險情”。
村民孔女士在中和村住了30多年,這是她首次因山體滑坡被轉移安置。她向南都記者坦言,“還是有點怕,臺風來之前,我只知道它叫‘蝴蝶’,不過村干部跟我講過這件事,所以心里還是有所準備。他們也經常將防風抗災知識掛在嘴邊,比如‘住前不住后,住上不住下’。”
同樣,在羅陽村,鎮村干部日常便會對削坡建房戶和高風險區群眾進行常態化宣傳,確保災害來臨時村民能迅速配合轉移。當地一名村干部告訴南都記者,這種方式讓基層排查更加高效,“平日里跟村民們打好交道,發生險情的時候他們會更加信任我們”。
這背后也得益于廣東推行的“一圖五表”機制(風險地圖和五類統計表),為基層排查提供清晰指引。
6月17日8時,茂名電白區望夫鎮馬龍村干部劉其青在富坡堡村巡查時,發現村民陳偉華屋后有山體滑坡的跡象,立即報告望夫鎮政府。
接報后,望夫鎮黨委副書記楊煥明組織相關干部結合地圖分析研判:陳偉華屋后雖然并非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但因長時間暴雨導致山體地質環境不穩定,極有可能發生滑坡,情況緊急,必須立即轉移周邊村民。就在村民被轉移安置后不久,滑坡發生,沖毀了兩戶人家的廚房。
談起轉移的經驗,楊煥明告訴南都記者,“風險地圖一目了然,我們排查的時候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轉移安置
“一對一”對接獨居老人和留守兒童
山泥阻斷道路,鎮干部研判決定“就近安置”
災害來臨,即時預警可以化險為夷,轉移與安置同樣關鍵。
6月17日9時許,清遠連山上帥鎮連官村網格員韋秀輝、陳清云、韋珊珊在雨中巡查時,發現東君村3戶房屋后坡持續滾落土塊、房屋山腳滲出渾濁泥水(山體崩塌前兆),第一時間上報鎮應急辦。鎮應急辦干部楊碧芳果斷指令,“必須轉移,不肯的話強制轉移!”最終,由于轉移群眾及時、險情處置得當,山體崩塌后無人員傷亡。
在安置點,曾研判出山體滑坡險情的茂名中和村干部劉名芳向南都記者講述,中和村大多是老人和兒童,有的村民放心不下家里的雞鴨,希望能回家喂雞,“情況比較嚴重的滑坡點,暫時不能讓他們回去。不管他們怎么罵怎么說我都好,預警一刻未解除,就一刻不能大意,希望他們理解”。
“我們發現漲水后,告訴村民不要管家里的財物家具,先確保安全,讓他們跑到二樓去避險。”同樣作為基層干部,鄭鳳梅深知和村民打交道需要耐心。她說,對于特殊群體,如獨居老人和留守兒童,村干部采取“一對一”對接,確保轉移不漏一人。此次,在羅陽村,一位90歲高齡老人在干部的幫助下安全轉移。
在鎮村干部的組織下,茂名電白區望夫鎮馬龍村的6戶33名村民為了避險,也走出房屋。當暴雨和山泥阻斷了通往既定安置點的道路,車輛無法通行時,鎮干部楊煥明研判決定:“就近安置!”
村干部和兄弟家騰出位置,除了選擇到親友家暫住的村民外,其他村民全部被順利安置至此。
“村干部家有個小型香料加工廠,平時就有工人在那里吃飯,轉移的村民因此也吃上了熱飯。”楊煥明向南都記者表示,雖然轉移后雨停了,但干部們也沒有立刻讓村民回家,“考慮到山體不穩定,擔心還有滑坡風險,有些村民最后留宿村干部家了”。
在肇慶德慶縣高良鎮,也有村干部將村民安置到自己家中。一位村干部說,村里有幾戶削坡建房戶,考慮到漲水后可能有滑坡風險,他讓村民就近轉移到自己家里。天亮后,他們還一起吃了早飯。
為何鎮村干部有如此堅定的決心?南都記者留意到,每逢防汛的關鍵時刻,廣東省防總都會反復要求,要以“寧聽罵聲,不聽哭聲”的擔當,確保危險區群眾應轉盡轉,風險消除前嚴禁擅自返回。
機制保障
縣鎮村三級聯動讓資源得以高效調配
防汛減災離不開“鎮自為戰、村自為戰”
今年以來,廣東先后經歷11輪強降雨和1個臺風登陸影響,粵西地區入汛以來平均降雨量666.6毫米,較近30年同期偏多31%;肇慶懷集出現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防御形勢復雜嚴峻。
南都記者從廣東省應急管理廳了解到,上半年,全省排查隱患311633項,提前轉移危險區域群眾26.57萬人次,有效避險了多起山洪地質災害。
“每年至少進行兩次應急演練,風災、水災、山體滑坡都要覆蓋。”鄭鳳梅向南都記者介紹,肇慶市德慶縣高良鎮通過常態化演練,提升了鎮村干部的應急處置能力。“我們村里還有很多黨員、退伍軍人、熱心人士,都加入到應急志愿者的隊伍中來。”她說,縣鎮村三級聯動機制讓資源得以高效調配。
位于粵西的茂名信宜,由于常受臺風侵擾,當地也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統化防汛減災工作機制。
信宜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賴杰向南都記者表示,“我們會在雨前、雨中、雨后對可能發生危險的地區進行排查。”汛期之前,當地應急管理局、自然資源局、氣象局等部門也會對村干部進行業務培訓,“他們既是村干部,也是巡查員。我們要求他們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況下進行巡查”。
劉名芳也多次向南都記者提到,作為村干部,平日里她和其他干部一起接受過三防培訓,“每次發布臺風、暴雨預警,我們每個村都會召開視頻會”。
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廣東防汛減災,離不開“鎮自為戰”“村自為戰”機制的全面鋪開。
根據廣東省防總的要求,每個鎮街需制定專項三防預案,組建不少于30人的應急隊伍,建立專門的應急物資倉庫,根據本地災情特點,儲備沖鋒舟、發電機等物資,并設立直升機起降點等。
行政村則需配備衛星電話、簡易雨量站,成立不少于5人的熟悉村情的災害自救隊伍,并選取村委會、村小學等地點,設置應急避難場所,用于轉移群眾集中安置等。
如今,臺風“蝴蝶”已去,“丹娜絲”又來。7月6日,為做好臺風“丹娜絲”防御工作,廣東省應急管理廳在廣州、韶關、梅州、惠州、云浮等地,前置應急航空救援直升機6架;廣東海事局在全省海域部署40米級及以上海巡船21艘,并落實社會應急船舶64艘,全力做好搶險救援準備。
從預警響應“秒級傳導”,到基層排查“不漏一人”,再到安置工作“就近就便”。在廣東這片時常遭遇極端天氣考驗的土地上,一套融合現代科技與傳統智慧、兼顧效率與溫度的防災體系正在不斷完善,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平安。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韋娟明
主筆/采寫:南都記者 周敏萱
受訪者供圖(除署名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