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書案前,沈尹默校長緩緩展開一卷宣紙,墨色濃淡如煙,筆下奔騰起伏,似云龍游走。
這《草書千字文》不僅是紙墨痕跡,更是一顆不甘沉淪的心在歷史長河中的縱情吶喊。
當啟功先生以“書壇泰斗”四字相贈時,這份超越古人宣言的背后,又藏了多少不為外人道的艱辛與孤勇?
沈尹默的“超越古人”,并非浮夸自詡,而是啟功先生等有識之士對其藝術成就的深刻洞見。
此“超越”并非指技巧上徹底凌駕于書圣王羲之、狂草張旭之上——那如同要超越高山本身。他的超越,是在時代斷裂處為傳統接續新血脈的壯舉。
古人的書法高峰自有其歷史限定。王羲之《蘭亭序》如清風明月,卻如深谷幽蘭,在當世也只在小范圍內流傳。
那時代書法之美,更多屬于少數人雅集玩賞的珍品,未能如溪流匯入江河一般,廣泛滋養大眾。
而沈尹默所處的年代,鋼筆已悄然登場,毛筆書法正面臨被遺忘的危機。
他作為北大校長,身份本可令他安于象牙塔頂,卻偏偏選擇逆流而上,以“為往圣繼絕學”的孤勇,將書法從書齋案頭引向更廣闊的天地。
《草書千字文》正是這“超越”精神的完美結晶。千字文本身是啟蒙教材,內容廣博如海,卻常被寫得拘謹刻板。
沈尹默卻以草書揮灑其中,仿佛為古老文字注入了全新的魂魄。那筆下墨跡,忽如瀑落深潭,倏似云過山崗,章法跌宕奇崛,字字之間血脈暢通,氣韻流轉不息。
他精研古法如米芾“振迅天真”之韻,卻并未被古法所困;他深諳張旭、懷素草書之妙,卻又悄然融入了現代人對空間的獨特理解。
他的字仿佛在紙面舞蹈,時而聚攏如星宿列陣,時而散開似云霞舒卷,在自由中自成法度。
此卷草書,非單純模擬古帖,乃是沈尹默與千載文字魂魄的傾心對話,是古典血脈在新時代的蓬勃搏動。
啟功先生稱其為“書壇泰斗”,絕非泛泛溢美。泰斗二字重若千鈞,既肯定其藝術造詣爐火純青,更深贊其扛鼎之功。
在傳統文化風雨飄搖之際,沈尹默以一管毛筆,為書法的存亡續絕學,在斷裂處搭建橋梁——這恰是其“泰斗”之譽的靈魂所在。
沈尹默的墨跡早已超越了單純技法的藩籬,指向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傳統之于我們,究竟應是沉甸甸的包袱,還是那不斷滋養新生命的源頭活水?
沈尹默先生以其畢生實踐給出答案:傳統并非供人跪拜的冰冷牌位,而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
真正的敬畏,是敢于挽起衣袖,以今日之生命活力,去疏浚它、拓寬它,讓這條古老江河繼續浩蕩奔流,澤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