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仗已經(jīng)打到了“面子撕爛、命拼到底”的地步。
紅軍村,也叫波克羅夫斯克,不是什么普通村莊,它是頓巴斯地區(qū)連接烏克蘭中部的交通心臟。誰掌握這,誰就能卡住一條關鍵的能源與運輸大動脈。而這地方,烏軍死守,俄軍死打,連著一個九層樓的廢墟都能守27天,這種慘烈程度,已經(jīng)不是攻防戰(zhàn),是命搏命。
俄軍不是沒調(diào)兵,也不是沒上家伙,11萬人壓境,每天炮擊六十多次,偵察無人機滿天飛,重型裝甲、迫擊炮、柳葉刀無人機全派上用場。但打到現(xiàn)在還卡在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烏軍這邊,不是靠人多,也不是靠運氣,而是背后有東西撐著。
什么東西?答案寫在北約給的那堆“西式玩具”上面,反坦克導彈、遠程火箭炮、精準定位支援,甚至能精準斬首俄軍高層。
這就說到了另一個點:古德科夫少將中招這事,是真讓俄軍臉上掛不住。
你想啊,這人剛剛被普京提拔成海軍副司令,前腳坐熱屁股,后腳被美國導彈打成灰。整套斬首行動,從黑進俄軍通訊系統(tǒng),到鎖定坐標發(fā)射ATACMS導彈,一氣呵成,打得俄羅斯措手不及。這種級別的失誤,說難聽點,是被人“摸到枕頭底下殺人”,不是簡單情報疏漏,簡直是戰(zhàn)略上的漏底。
對俄軍來說,這不只是損兵折將的問題,而是整個指揮系統(tǒng)被看透的羞辱。
但更耐人尋味的是另一個消息:日本人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
表面上看,這是烏克蘭兵力吃緊、亂抓人救火的舉動。可一旦追究下去,這背后藏著非常復雜的外交后果。日本政府嘴上說“禁止公民參戰(zhàn)”,但現(xiàn)實是一些社會邊緣人群——黑幫、失業(yè)者、甚至前科犯,跑去打仗掙快錢,烏克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收人。
這事就很微妙了:俄羅斯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國際參與”的口實,接下來反手就是一波外交輿論戰(zhàn)。你說你北約不下場?結果你養(yǎng)的狗都跑去咬我了。這種非官方參與,往往比正規(guī)部隊更難纏,它既是人力支援,也是輿論陷阱。
更吊詭的是11國結盟那點事。表面上“盟軍”不斷給烏克蘭打氣,甚至有暗中出兵的傳聞,但你仔細看,就能發(fā)現(xiàn):這些國家都在扯皮。美援縮水,德法觀望,英國只能嘴炮,波蘭也沒那么瘋了。支持烏克蘭這事,變成了一個政治姿態(tài),而不是戰(zhàn)術決心。
紅軍村,已經(jīng)不只是一個小鎮(zhèn),它變成了一個坐標,誰倒在這里,誰就得為整個戰(zhàn)局埋單。
但話說回來,這一場戰(zhàn)爭,早就不單純是俄烏之間的地盤之爭,而是一個全球秩序博弈的縮影。俄軍打得慢,是因為忌憚北約底牌;烏軍守得住,是因為西方在后面撐命。而所謂的“日本參戰(zhàn)”“11國派兵”這種戲碼,最后也未必真能落地。現(xiàn)實是,大家都知道不能讓俄贏,也沒人敢真為烏拼命。
總結一句:紅軍村還在打,但真正的戰(zhàn)局,已經(jīng)在地圖外。戰(zhàn)火燒到了外交桌、情報戰(zhàn)和軍工體系的底部。接下來誰先撐不住,不一定是前線的士兵,也可能是后方的國債、政局,或者選票。
而普京那邊,愛將被斬,戰(zhàn)線受挫,他的選擇已經(jīng)越來越少。如果再有一次“紅軍村式的阻擊”,可能就不只是撤兵這么簡單了。
這仗啊,誰也別急著喊贏。現(xiàn)在的局面,就是:真拼到最后,看誰的氣長,看誰不怕把牌全翻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