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創作聲明:本文部分內容虛構創作,地名、人名均為虛構,請勿與現實聯系。部分圖片非真實圖像,僅用于敘事。旨在傳遞正能量,共建和諧社會。
劉秀玲放下手機,拒絕了哥哥第三次借錢的要求,這是她五十年來第一次對娘家說"不"。
"媽,你為什么不給大舅舅錢?"女兒不解地問道。
"因為媽媽終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她苦笑著看向墻上的全家福,那里有她剛剛過世的母親。
母親生前總說:"女兒嫁出去就是外人,要懂事一點。"而現在,年邁的父親病倒了,哥哥們卻把養老的責任推給了這個"外人"。
但是,這一次,她真的還會答應嗎?
三十年前,劉秀玲嫁給了鄰村的李建國。彩禮不多,但她覺得找到了真愛,心甘情愿地離開了娘家。
"秀玲啊,以后你就是李家的人了,要孝順公婆,相夫教子。"母親在送親的路上反復叮囑,"記住,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要總往娘家跑。"
劉秀玲點頭答應,心想著要做個好妻子、好兒媳?;楹螅_實很少回娘家,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丈夫和孩子身上。
但娘家的事情,總是不請自來。
大哥劉建軍做生意失敗,欠了一屁股債。"秀玲,你幫哥哥想想辦法,就五萬塊錢。"他帶著妻子上門求助。
"我們家也不富裕......"劉秀玲為難地看向丈夫。
"血濃于水嘛,能幫就幫一把。"李建國雖然心疼錢,但還是同意了。
五萬塊錢對于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來說不是小數目,但劉秀玲還是想辦法湊齊了。她以為這錢能幫大哥度過難關,沒想到這只是個開始。
二哥劉建設的兒子要結婚,缺少彩禮錢。"秀玲,你看你們家條件不錯,能不能支援一下?"
三哥劉建平買房子首付不夠。"妹妹,我們是親兄妹,你不會見死不救吧?"
每一次,劉秀玲都咬牙答應了。她總是想著,血緣關系是這世上最珍貴的情感,家人有困難,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觀?
可是,當她需要幫助的時候,情況卻完全不同了。
女兒考上大學,學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劉秀玲試探著向大哥提起,希望能借一些錢。
"秀玲啊,你女兒讀書是你們夫妻的事情,我們哪有錢借給你?"大哥一口拒絕,"再說了,女孩子讀那么多書干嘛?將來還不是要嫁人。"
劉秀玲愣住了。這些年來,她先后借給兄弟們將近二十萬,但從來沒有人提過還錢的事。而現在,當她需要幫助時,卻連借都不愿意。
"媽,為什么大舅舅他們不幫我們?"女兒天真地問道。
"因為......"劉秀玲說不出話來。她該怎么解釋?該怎么告訴女兒,在娘家人眼中,她已經是"外人"了?
更讓她寒心的是母親的態度。
"秀玲,你哥哥們說得對。女兒嫁出去就是外人,你的錢應該花在自己的小家上,不應該指望娘家。"母親在電話里說道,語氣中帶著理所當然。
"可是這些年我一直在幫助他們......"
"那是你自愿的,誰也沒有逼你。再說了,你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他們好,幫襯一下也是應該的。"
劉秀玲感到深深的委屈。她的生活條件真的比哥哥們好嗎?她和丈夫都是普通的工薪族,為了供女兒讀書,省吃儉用了多少年。而哥哥們雖然嘴上說窮,但該吃的吃,該玩的玩,從來沒見他們真正節儉過。
"媽,我也是您的孩子,為什么......"
"你是我的孩子不假,但你已經是李家的人了。將來給我養老的是你哥哥們,你明白嗎?"
這句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進了劉秀玲的心里。原來,在母親心中,她的價值只在于能為娘家提供多少幫助,而不是作為女兒應該得到的愛和關懷。
從那以后,劉秀玲變得更加沉默。她依然會在節假日回娘家,依然會在兄弟們開口時伸出援手,但心中的那份熱情卻在一點點冷卻。
李建國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要不以后少回去一些?"
"怎么能不回去呢?那是我的娘家。"劉秀玲搖搖頭,"血濃于水的道理,我還是懂的。"
但她不知道的是,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五年前,父親開始出現健忘的癥狀,醫生診斷為早期老年癡呆。母親的身體也大不如前,照顧父親讓她力不從心。
"秀玲,你看你爸這個樣子,你媽又照顧不了,要不你回來照顧一段時間?"大哥在電話里說道。
"我也有工作,也有家庭......"劉秀玲為難地說道。
"我們不是也有工作嗎?再說了,照顧父母本來就是女兒的責任。"二哥在一旁幫腔。
"可是媽之前說......"
"那是之前,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三哥打斷了她的話,"總之,你得想辦法,我們實在是抽不出時間。"
劉秀玲感到深深的無力。當她需要幫助時,她是"外人";當家里需要人照顧時,她又成了"責任人"。這種雙重標準讓她感到既憤怒又悲哀。
最終,她還是請了長假,回到娘家照顧父母。那段時間,她白天要照顧兩個老人,晚上還要處理自己的工作,整個人瘦了一大圈。
"秀玲真是個好女兒。"鄰居們夸贊道。
但是,當她偶爾抱怨一句累的時候,大哥卻說:"你一個女人,不就是應該照顧人嗎?我們男人要在外面賺錢養家。"
"那我就不用賺錢養家了?"劉秀玲忍不住反駁。
"你賺的那點錢能和我們比嗎?"二哥不屑地說道。
劉秀玲被堵得說不出話來。她突然意識到,在兄弟們眼中,她的工作、她的努力、她的價值,都是可以被忽視的。
三個月后,母親病重住院。劉秀玲再次請假回去照顧,但這一次,她提出了一個要求。
"照顧媽媽的費用,咱們四個人平攤。"
"憑什么?"大哥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你現在家里條件最好,應該你多出一些。"
"我家條件好?"劉秀玲苦笑,"這些年我借給你們的錢還沒還呢。"
"那些錢......"三哥支支吾吾,"那是你自愿給的,又不是借的。"
"當時明明說的是借!"
"你有證據嗎?"二哥理直氣壯地反問。
劉秀玲徹底愣住了。確實,當時為了顧及兄弟情分,她從來沒有寫過借條,只是口頭約定。而現在,所有的"借"都變成了"給"。
母親去世后,父親的病情急劇惡化。
"秀玲,爸現在這個樣子,需要專人照顧。你要么辭職回來,要么出錢請護工。"大哥在電話里下達了最后通牒。
"為什么是我?"劉秀玲的聲音有些顫抖。
"因為你是女兒,這是你的責任。再說了,我們都有自己的事業要忙。"
"那我就沒有事業了嗎?"
"你一個女人,事業有什么重要的?"三哥冷冷地說道,"媽生前就說過,將來養老主要還是要靠你。"
聽到這句話,劉秀玲突然想起了母親生前對她說過的那些話:"女兒嫁出去就是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