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掀起的“關稅戰”,還遠沒到收尾的時候,最近與美國走得很近的日韓,成了特朗普的首要目標之一。
【特朗普對日韓發出“威脅信”】
日前,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了致日韓的信件,表示將自今年8月起,對所有進口自日本和韓國的產品征收25%的關稅。他還警告,如果日韓敢還手,那就等著更狠的懲罰。
面對特朗普這封“下馬威”式的信件,韓國方面顯得有些慌了。李在明辦公室則表示會加快動作,盡量在既定日期前與美達成協議。
顯而易見,韓國當前正處在一個十分焦慮的狀態。而在這個背景下,中國似乎成為了韓國的“救命稻草”。
根據韓聯社的報道,在特朗普發出“威脅信”的同一天,韓副外長樸潤柱緊急會見了中國駐韓大使戴兵,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雖然雙方并未明確這個所謂“共同關心”的問題是什么,但結合此次會談的時機,不難猜出多半指的就是關稅問題。
對于李在明政府來說,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帶來的壓力極大。李在明上任剛剛滿一個月,內閣組閣工作還沒有完成,韓國國內還有前總統尹錫悅發動戒嚴之后的一系列司法程序在進行中,美國在這個關頭強行加征關稅,無疑讓韓國難上加難。
而且,特朗普這次對韓國不僅是“總體加稅”,還針對性地對韓國產業命脈動手。據美方透露,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韓方經濟三大出口支柱,將被單獨列入“專項加稅清單”。也就是說,這三樣產品可能不僅是25%,而是另行制定更高稅率。
某種程度上看,這雖然不是經濟制裁,但帶來的后果不亞于制裁。如今的李在明政府,顯然已經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兩難困境”:
【韓副外長與中國駐韓大使(左)會面】
一方面,韓國在國家安全以及經濟和高科技技術等多個方面,都對美國有高度依賴,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和汽車產業,前者去年對美出口額達到了347億美元左右,后者達到了107億美元,兩者合計數額占對美出口總額30%以上。在此背景下,韓國想硬懟美國幾乎等于斷自己命根子。
而且特朗普上一任期時就曾強行推動駐韓美軍經費上漲,還以“撤軍”相威脅,現在重新上臺,又多次提到了駐韓軍費一事,不排除之后會采取更極端的做法。韓國如果不配合,可能連安全都難保。
但另一方面,李在明政府又明顯不想什么都聽美國的。
在上任之前,李在明就多次表示要保持本國的“獨立性”,如果在此次關稅戰上對美國百依百順,那和之前的尹錫悅政府幾乎沒有什么兩樣,不僅會讓本國民眾喪失信心,而且在中韓關系上會被質疑“徹底站隊”,在日韓競爭中也會喪失話語權。到時候,國內反美情緒反撲,李在明這個總統之位很難坐得穩。
面對這種局勢,韓國急需找一個懂得如何與特朗普博弈、有實戰經驗的“參謀”。而中國無疑成了最佳選擇。
作為關稅戰的“頭號受害者”,中國在如何應對特朗普的問題上積攢了不少經驗,而且中國是目前關稅戰中唯一一個對美國發起反制,且成功讓美國“讓步”的國家。
【李在明并不想對美國言聽計從】
另外,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李在明政府若能通過中方穩定供應鏈、尋找中間市場,甚至推動中韓自貿區提速,就能一定程度對沖美國加稅帶來的沖擊。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面對韓國的求助,我們自然也是愿意幫忙的。畢竟一旦韓國被特朗普“勒住咽喉”,日韓都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整個亞洲制造業鏈條都會受到波及。
那么,我們能從哪些方面提供幫助和建議呢?其實方法有很多,比如擴大中韓本幣結算、繞過美元,減輕韓企被美元體系“掐脖子”的風險;還比如強化中韓供應鏈互補,特別是在汽車零部件、芯片材料、工業設備等領域,可以共同打造抗美供應圈。
另外我們還可以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提速,讓韓國知道,東亞是可以有“替代性市場”的,不一定要事事看美國臉色;同時為韓國提供一些“政策對沖參考”,諸如中國如何用財政刺激內需、轉移出口壓力、對美進行反制,韓國可以因地制宜吸收經驗。
不過還是要提醒一句,對于韓國而言,要想真正走出困局,不是找誰來“保護”,而是學會自己拿主意。中國的經驗從來都不是“硬扛”,而是在維護自身利益基礎上,敢于博弈、善于謀局,最終實現平衡。
中國不會插手韓方內政,也不會替韓國決定外交方向,但如果韓國真想找條“有出路的路”,中國不是攔路人,也可以是值得參考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