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周南 北京報道
7月7日上午,上海音樂學院內流淌的不只是琴音,更有對藝術平等的莊嚴致敬。
由中國殘疾人特殊藝術指導中心(下稱“特藝中心”)、中國特殊藝術協會聯合上海音樂學院(下稱“上音”)舉辦的首屆全國殘疾人聲樂人才培訓班在上音正式啟動。來自全國部分省(區、市)推選的28位殘疾人學員以及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青年教師和優秀本碩博黨員學生代表組成的志愿教師團隊共同見證這一時刻。
本次活動相關負責人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舉辦首屆全國殘疾人聲樂人才培訓班,是中國殘疾人特殊藝術指導中心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中“提升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重點任務的具體行動。
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搭建專業聲樂教學與實踐平臺,助力殘疾人聲樂愛好者、從業者提升藝術技能,挖掘培養特殊藝術領域人才,不斷滿足廣大殘疾人精神文化需求,積極推動特殊藝術高質量發展,為更多熱愛藝術的殘疾人做好服務,讓他們在音樂中找到自信與尊嚴,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大局?!?/p>
定制化教學助力殘疾人聲樂夢想
“這次培訓班的舉辦是對藝術平等的莊嚴致敬,通過專業化、人性化的課程設計,讓每一位熱愛音樂的朋友都有平等提升的機會?!甭暩柘迭h總支書記朱晶晶說道。
記者采訪獲悉,當前不少殘疾人聲樂愛好者、從業者面臨缺少專業指導、展示平臺有限等困境。
為此,培訓班設計了“線上+線下”雙軌課程:7月至8月為線上“聲聲陪伴”,由志愿教師團隊提供一對一個性化輔導,靈活適配學員需求;9月2日至6日將在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諾寶中心舉辦為期五天的線下集中培訓。
針對不同障礙類別的學員,將采取差異化教學。如針對視障學員,采用“聽覺+觸覺”教學法,如通過分軌音頻精練旋律,觸摸教師面部感知發聲位置;對肢體障礙學員,將為他們調整教學姿勢,提供輔助樂器支架等,確保參與的便利性。
為了確保學習效果,培訓還將在硬件設施、教學管理、人文關懷、成本兜底等方面提供切實保障。
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舉辦亦是本次培訓班的一大亮點。作為中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者與“雙一流”學府,上音擁有如廖昌永院長、方瓊教授等權威專家領銜的頂尖師資;其“援西立中、化用為體”的辦學理念,與特藝中心“真、善、美的人文情懷”高度契合;而且上音在音樂療愈、跨學科融合等特殊藝術教育領域早有探索,能夠為殘疾人學員提供更專業包容的教學支持。
“這不僅是一次專業培訓,更是一次愛的傳遞?!鄙弦袈暩柘?022級博士研究生、黨員學生代表郭冬家表示,“我們深知藝術教育不該有門檻,音樂夢想不該有邊界。培訓將讓每一個音符都被傾聽、每一份才華都被看見。”
“特殊藝術的價值,遠不止于舞臺”
“特殊藝術的價值,遠不止于舞臺。”上述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強調,特殊藝術是推動社會融合、提高公眾對殘疾人認知的強大力量,此次培訓班的舉辦,不僅在于提升學員的聲樂技能,更能充分釋放特殊藝術所蘊含的三方面獨特社會價值。
首先是展示自強風采,殘疾人用藝術才華和生命力讓公眾看到“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將公眾視角從“同情式關注”,轉向“平等式尊重”。
其次是促進殘健共融,藝術是通用語言,培訓班將舉辦分享會、音樂會等活動,能讓殘健群體在合作中增進理解,消弭隔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氛圍。
再者能傳遞精神力量,殘疾人藝術作品中蘊含的堅韌、熱愛與希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載體,能夠激發公眾共情,推動形成“理解、尊重、關愛”的社會風尚,踐行“平等、參與、共享”的社會文明理念。
負責人總結道:“特殊藝術是殘疾人展示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生動寫照。我們相信,本次培訓必將為推動特殊藝術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p>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