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情節皆為虛構,人物、地點、事件是基于藝術表達的創作,與現實無關。所用圖片并非真實人物影像,僅作輔助敘事。本文借虛構故事傳遞積極價值觀,呼吁讀者遵紀守法,弘揚友善、正義等正能量,共建和諧社會。
李楷第一次看到那段視頻時,正叼著一根快要熄滅的煙,對著空白的電腦文檔發呆。他是個自由撰稿人,說得好聽點是“獨立記者”,說得難聽點,就是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網絡爆料人”。
視頻的畫質很差,鏡頭晃動得厲害,像是在偷拍。畫面里,是一個皮膚黝黑、看起來像是東南亞某國的老農,正站在幾株半人高的奇特植物前,一臉自豪地比劃著什么。
讓李楷把煙從嘴里掉下來,砸在鍵盤上的,是那些植物。
那根本不能稱之為“樹”,更像是某種灌木。但就在這些綠色的枝葉間,赫然掛著幾十個、上百個……白色的、光滑的、形狀完美無缺的“鴨蛋”。
它們就那樣自然地垂掛著,每一個“蛋”的頂端,都連著一個綠色的、如同果蒂般的組織,仿佛它們天生就該長在那里。
視頻的標題,用一種聳人聽聞的字體寫著:《震驚!XX國農場驚現“鴨蛋樹”,農民自稱技術源自中國!》
李楷的第一反應是:騙子。
這年頭,為了流量,什么鬼花樣沒有?用細線綁上去的?用膠水粘的?還是某種高明的視覺特效?他混跡網絡多年,對這些伎倆,自認為了如指掌。
但接下來視頻里的一幕,卻讓他動搖了。
拍攝者似乎也和他有同樣的疑問。他用生硬的當地語言問了那個老農幾句,然后,鏡頭湊近,老農親手從樹上,“摘”下了一顆“鴨蛋”。
沒有線,沒有膠,連接處“啪”地一聲斷開,就像摘下一個熟透的蘋果。老農將那顆溫潤如玉的“鴨蛋”在手里拋了拋,然后,對著鏡頭,露出了一個神秘又自豪的微笑。
視頻到這里,戛然而止。
李楷把那段只有短短三十秒的視頻,反復看了十幾遍。他的職業本能告訴他,這里面有文章可做。如果這是個騙局,他要去揭穿它,寫一篇犀利的打假報道。
可如果……如果這是真的呢?
李楷的心,不受控制地狂跳起來。他知道,如果這是真的,那將是他記者生涯中,最大、最離奇的一個發現。這個發現,足以讓他從一個三流的爆料人,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專欄作家。
他掐滅了煙,打開訂票網站。他決定,賭上自己最后一點積蓄,去那個異國的偏僻農場,親眼看一看,那棵傳說中的“鴨蛋樹”。
01.
前往那個農場的旅途,比李楷想象的要艱難得多。
他先是坐了五個小時的飛機,抵達一個陌生的國度,然后換乘了顛簸了近十個小時的長途汽車,最后,又花大價錢,雇了一輛快要散架的摩托車,在塵土飛揚的鄉間小路上,行駛了三個多小時。
當他終于抵達視頻中標注的那個叫“班陽村”的地方時,整個人幾乎要散架了。
這里,比他能想象到的任何“偏僻”都要荒涼。稀稀拉拉的幾座吊腳樓,散落在熱帶雨林潮濕的邊緣,空氣里彌漫著一股植物腐爛和不知名香料混合的奇異味道。
農場的主人,就是視頻里的那個老農。當地人稱呼他為“松巴”。
李楷找到松巴的時候,他正蹲在自家院子里,用一柄彎刀,慢悠悠地削著一根竹子。他看起來六十多歲,皮膚是那種被熱帶陽光常年暴曬后,呈現出的深古銅色,臉上布滿了深刻的皺紋,眼神卻異常銳利,像叢林里的鷹。
“我為‘鴨蛋樹’而來。”李楷開門見山,并遞上了一包從國內帶來的好煙。
松巴抬起眼皮,瞥了他一眼,接過煙,卻沒有點燃。他用一種口音極重的、勉強能聽懂的漢語說:“看樹?可以。給錢。”
他伸出五根枯瘦的手指。
“五百?”李楷皺了皺眉,這個價格,在當地,幾乎是普通人家一個月的收入。
松巴搖了搖頭,嘿嘿一笑,露出滿口被檳榔染紅的牙齒。“五千。看一次。”
李楷的心沉了下去。這簡直是敲詐。這讓他更加確信,所謂的“鴨蛋樹”,百分之百是個騙局。這個老頭,就是個利用信息不對等,來詐騙游客的江湖騙子。
但來都來了,就這么回去,他又不甘心。
“好。”李楷從包里數出了一沓鈔票,拍在桌上,“我給錢。但如果我發現你是騙子,這些錢,我會讓你加倍吐出來。”
松巴渾濁的眼睛里,閃過一絲不易察察的譏誚。他收起錢,慢悠悠地站起身,拿起那柄彎刀,對李楷招了招手。
“跟我來。”
02.
松巴的農場,處處透著詭異。
外圍的田地里,種著些常見的香蕉、木瓜和水稻,但越往里走,種植的植物就越是奇怪。李楷看到了許多他叫不上名字的、形態扭曲的藤蔓和顏色妖異的花朵。
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整個農場,太安靜了。
除了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和偶爾幾聲不知名的蟲鳴,幾乎聽不到任何活物的聲音。沒有雞鳴,沒有狗叫,連本該在田里吃草的水牛,都看不到一頭。
松大帶著他,來到農場最深處,一個用高高的竹籬笆圍起來的小院子前。
院門上了鎖。松巴掏出一把古舊的銅鑰匙,打開了鎖。
“進去吧。”他說,自己卻不進去,只是靠在門外,用那雙鷹隼般的眼睛,緊緊地盯著李楷,“記住,只能看,不能碰。”
李楷懷著一種即將揭穿騙局的激動心情,走進了院子。
然后,他整個人,都僵在了原地。
院子里,種著十幾株半人高的灌木。就在那些濃綠的枝葉之間,上百顆潔白的、溫潤的、散發著柔和光澤的“鴨蛋”,就那樣安安靜靜地,垂掛在枝頭。
陽光透過葉隙,灑在那些“蛋”上,反射出象牙般的光暈。
這……是真的。
李楷的腦子里,一片空白。眼前這超現實的一幕,徹底摧毀了他二十多年來建立的,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知。
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他是個記者,他要尋找真相,而不是對著奇跡發呆。
他一步步地走近,蹲下身,仔細地觀察著。
每一個“鴨蛋”,都像他視頻里看到的那樣,由一個綠色的、五角星形狀的果蒂,與枝干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連接處天衣無縫,絕不是人力可以偽造。
他伸出手,小心翼翼地觸碰了一下其中一顆“鴨蛋”。
觸感涼潤、光滑,帶著植物特有的、充滿生命力的彈性。他甚至能感覺到,那薄薄的“蛋殼”下,似乎包裹著某種液體。
這到底是什么東西?某種他聞所未聞的植物果實?還是……某種超自然的現象?
他回頭看向院外的松巴,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顫抖:“這……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松巴的臉上,再次露出了那種神秘的笑容。
“中國的……古老技術。”他一字一頓地說,“很久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去過中國的云南。在很高很高的山上,我遇到了一個‘大師’。是他,教會我怎么種出這種‘神樹’。”
“大師?什么技術?”李楷追問道。
“土壤……肥料……還有,”松巴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又指了指天,“還要會聽……聽大地的神靈,唱歌。”
他的解釋,充滿了神神叨叨的、近乎巫術般的色彩。這非但沒有解開李楷的疑惑,反而讓整件事,蒙上了一層更加詭異和懸疑的面紗。
03.
李楷最終以每天一千塊的價格,在松巴的農場里住了下來。他要在這里,進行一次最深入的田野調查。
白天,他就在那個神秘的小院子外,用長焦鏡頭,記錄著“鴨蛋樹”的一切。他發現,那些“鴨蛋”的生長速度很快。一個指甲蓋大小的白色花苞,只需要三到五天,就能長成一個完整的“鴨蛋”形態。
這個發現,讓他更加困惑。這符合植物的生長規律,但長出來的東西,卻又是如此地不合常理。
到了晚上,農場里的氣氛就更加詭異了。
李楷好幾次在深夜里,看到松巴一個人,提著一盞昏暗的油燈,走進那個小院子。他不是去澆水,也不是去施肥,而是在每一棵“鴨蛋樹”前,都停留很久,嘴里念念有詞,哼唱著一種李楷完全聽不懂的、調子古怪的歌謠。那場景,不像是在耕作,更像是在舉行某種古老的、不為人知的祭祀儀式。
李楷迫切地想要一個“鴨蛋”作為樣本,帶回去進行科學分析。
但松巴看管得極嚴,他明確地告訴李楷,這些“神蛋”,一旦離開農場的土地,就會“失去靈魂”,變成一文不值的東西。
終于,在一個暴雨的夜晚,李楷找到了機會。
他趁著松巴因為天氣原因,沒有去巡視小院。他剪開了一段竹籬笆,悄悄地溜了進去,從樹上,偷了一顆“鴨蛋”。
回到自己住的簡陋小屋,李楷反鎖上門,心臟狂跳。
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瑞士軍刀,對著那顆“鴨蛋”,切了下去。
沒有蛋殼碎裂的感覺,刀刃很輕易地就切了進去,觸感像是切一個質地緊密的水果。
切開后,李楷愣住了。
“蛋”的內部,沒有他想象中的蛋黃和蛋清。而是一種乳白色的、海綿狀的果肉。果肉的中心,鑲嵌著許多芝麻大小的、淡黃色的顆粒,那應該是種子。
他湊近聞了聞,沒有雞蛋的腥味,只有一股淡淡的、混合著泥土和草藥的奇特清香。
這不是蛋。
但這,也絕不是他所知道的任何一種水果。
他用手機拍下了所有細節,連夜將照片和自己的觀察筆記,發給了自己大學時的導師,國內著名的植物學家——陳教授。
04.
在等待陳教授回復的同時,李楷決定去附近的班陽村,打探一下村民們對松巴和他的“鴨蛋樹”的看法。
然而,當村民們一聽到“松巴”這個名字時,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了一種混合著敬畏和恐懼的復雜表情,紛紛擺手,不愿多談。
李楷不死心。他在村里唯一的小賣部,買了幾瓶當地最烈的米酒,找到了幾個正在喝酒的老人。
幾杯酒下肚,一個喝得滿臉通紅的老人,終于打開了話匣子。
“那個松巴……他不是個普通的農民。”老人壓低了聲音,神秘兮兮地說,“他年輕的時候,不是去中國學種地,他是去學‘巫蠱’的!”
“巫蠱?”李楷大吃一驚。
“是啊。”老人說,“我們這里傳說,他種的根本不是什么‘鴨蛋樹’,那是他從地里‘養’出來的‘樹精’!那些‘蛋’,有靈性的,能治病,也能要人的命!”
另一個老人也湊了過來,補充道:“幾年前,有個從城里來的游客,不信邪,偷了松巴的一個‘蛋’,生吃了下去。結果,當天晚上,就上吐下瀉,渾身長滿紅斑,差點死掉。后來還是松巴給了他一碗黑乎乎的草藥湯,才救回一條命。”
“還有人說,松巴的仇家,想去毀掉他的樹,結果還沒走到農場,就在路上被毒蛇咬死了。那蛇,青色的,以前這林子里,誰都沒見過。”
村民們的講述,充滿了各種神鬼怪談的色彩。雖然李楷是個堅定的無神論者,但這些傳說,還是讓他感到一陣陣的毛骨悚...。
松巴的形象,在他的心里,也從一個“江湖騙子”,變成了一個“掌握著某種未知力量的神秘巫師”。
而那棵“鴨蛋樹”,也從一個“生物奇觀”,變成了一個充滿了詭異和危險氣息的“詛咒之物”。
05.
李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一絲恐懼。
他意識到,自己調查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能讓他成名的新聞,更可能是一個能讓他陷入巨大危險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著自己的素材。視頻、照片、筆記、村民的傳說……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一個結論:這棵樹,絕對不正常。
就在他心煩意亂之際,他的手機,突然“嗡”地振動了一下。
是陳教授的回復。
李楷迫不及待地點開。
郵件的內容很短,但語氣卻異常激動。
“小楷!你這次,可能真的發現寶貝了!我把你的照片,給我院里幾位搞了一輩子植物分類學的老前輩看了,他們都說從未見過。這東西,百分之九十九,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李楷的心,狂跳了起來。
“但是,”郵件里接著寫道,“我們都覺得,這東西雖然形態像蛋,但從植物學的角度,我們傾向于認為,它可能是某種茄科植物的罕見變種。它的果蒂、內部結構,都和茄子有相似之處。當然,這只是猜測。”
茄子?李楷皺了皺眉,這東西,和紫色的茄子,也差太遠了。
就在這時,手機又響了一下,是陳教授發來的第二封郵件。
“小楷,剛才我把你的照片,又發給了一位已經退休的老前輩。他不是搞植物分類的,是搞農業史和地方品種資源研究的。他看到你那張切開的‘蛋’的照片后,反應非常非常大!”
“他說,他見過!幾十年前,他在一本非常古老的、記載中國南方地方性作物的殘破農書里,見過關于這東西的記載和手繪圖!”
“他說,這東西,既不是什么新物種,也不是什么騙局!那個農民說他從中國學的,沒有騙你!”
李楷的呼吸,幾乎要停滯了。他感覺自己正無限地接近那個最終的、不可思議的真相。他用顫抖的手,立刻回復道:
“那它到底是什么?!那本書上,叫它什么?!”
手機屏幕上,顯示著“對方正在輸入中…”。
那幾個小小的氣泡,仿佛是解開所有謎團的倒計時。每一秒,都無比漫長。
終于,陳教授的回復,彈了出來。
“小楷,你聽好了!這件事太重要了。那個農民說得沒錯,但他只說對了一半。這東西,不是長鴨蛋的樹。”
“它真正的名字,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