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八角感受趕集的樂趣和集市的喧囂;入夜,去圣境山享受山頂?shù)那鍥龊惋L的自由。這個夏天,東寶區(qū)八角村集市和圣境山納涼公路,成為游客熱門的打卡地。讓我們一起走進東寶,來了解荊門“最具煙火氣的集市”“最懂夏天的地方”,感受生活的愜意與美好。
八角趕大集
共赴一場精彩鄉(xiāng)村之約
7月5日清晨6點,東寶區(qū)子陵鋪鎮(zhèn)八角村文化廣場早已人聲鼎沸。“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剛摘的新鮮香梨,又大又甜!”“農家臘肉,最新制作,快來嘗嘗!”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討價還價聲與舞臺上的音樂聲交織成一曲熱鬧的鄉(xiāng)村樂章。
7月5日,八角趕大集活動現(xiàn)場
竹籃中青翠的梨、碼放整齊的土雞蛋、剛出鍋的熱干面……煙火氣在廣場上肆意流淌。
開始于今年5月24日的“八角趕大集”活動,以本地農戶攤販為主體,匯聚農家特產、竹編工藝品等30余類農特產品。東寶區(qū)子陵鋪鎮(zhèn)八角村黨支部書記王梅說:“籌辦大集,旨在為周邊農戶搭建一個農產品銷售的平臺,幫助村民增收。”
如今,大集已超越單純交易,成為一場約定俗成的“節(jié)日”,一個匯聚人氣、財氣的鄉(xiāng)村活力引擎。人們匯聚于此,趕一場“有溫度”的集。
在短視頻平臺上,“八角趕大集”話題內的視頻播放量已達760萬次。據(jù)東寶區(qū)子陵鋪鎮(zhèn)官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七場大集累計實現(xiàn)農產品銷售額近400萬元,單場平均客量約2000人次,高峰期曾達5000人次。
理發(fā)師義務為老人理發(fā)
炎暑日蒸的七月,未能阻擋八方來客的熱情。遠遠望去,廣場中心舞臺上,樂隊傾情獻唱;臺下,兩排攤位間的道路上,擠滿了趕集的人群,或手提水果,或在攤位前駐足。
“地道、新鮮、健康!”家住荊門城區(qū)的王大爺手提剛買的農家土雞蛋、黃瓜、豇豆等菜品滿意地說。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許多攤位前都掛著相關部門發(fā)放的價格公示牌,品名、價格、投訴電話等信息一應俱全。“這市集氛圍跟我記憶中的一樣,菜品更是新鮮便宜。”王大爺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比王大爺更早的,是賣菜的農戶。為占個好位置,他們天未亮便開始忙碌,早早地把自家新鮮水靈的時令果蔬、山野土貨、散養(yǎng)禽蛋等農產品悉數(shù)搬來。
“以前賣菜得跑城里,現(xiàn)在大集就在家門口,非常方便。”來自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村民姬德修邊整理菜筐邊向記者介紹。她的攤位前圍滿顧客,一筐黃瓜很快售罄。
一旁賣臘肉的王勇栗同樣忙碌,來自東寶區(qū)栗溪鎮(zhèn)的他說:“集市的人流量可大嘞,一個上午能賣2000元左右。”售賣豬肉的八角村村民金士新亦深有體會,她說:“以前一天賣一頭豬,通過這個集市一天能賣三頭。”
八角大集的熱鬧,不僅在線下,更在“云端”。
助農直播間主播帶貨現(xiàn)場
記者注意到,集市上多個攤位前架著手機支架,主播們熱情地向線上觀眾介紹商品,甚至設有專門的助農直播間。“大家看,這是我們的特色紅薯粉,無添加純天然,久煮不爛,15.9元兩袋,快來下單吧。”在助農直播間里,觀眾互動不斷,訂單量持續(xù)攀升。
此時,王梅也在現(xiàn)場通過直播推介當?shù)靥厣a品。傳統(tǒng)集市與現(xiàn)代服務結合,不僅拓寬了銷路,而且讓鄉(xiāng)村經濟煥發(fā)新活力。
集市的一角,金融知識宣傳區(qū)人頭攢動。工作人員向逛集市的人們宣傳金融防騙知識,發(fā)放“金融知識手冊”,涵蓋保險知識普及、“惠荊保”等內容。
集市的另一角,懸掛著“華陽村送清涼 免費吃西瓜”橫幅的攤位旁吸引了不少人。攤位墻角堆放著數(shù)十個西瓜,工作人員現(xiàn)場切分裝盤,往往剛擺上桌便被取走。華陽村黨支部書記張云表示:“大家趕集辛苦,切點西瓜為大家消消暑。”
華陽村毗鄰八角村,炎炎夏日,該村收購周邊農戶西瓜,舉辦送清涼活動,一上午就送出西瓜約3000斤。
去八角趕大集,不少人擔心交通問題。路上堵不堵,好不好停車?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不少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分散在各個路口疏導交通,引導車輛有序停放。
據(jù)介紹,為保障周六上午的大集順利運行,子陵鋪鎮(zhèn)鎮(zhèn)政府專門成立了“服務專班”,整合市場監(jiān)管、交通運輸、公安交警等多個部門力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趕集日”預案和服務流程,并設立八角趕大集運營管理處統(tǒng)籌協(xié)調。
針對停車難,鎮(zhèn)政府在大集附近新增多處停車場,提供車位280余個;為應對交通擁堵,增設道路交通安全勸導站,專人值守疏導;保障產品品質,八角趕大集運營管理處將制作“認證農戶”與“認證商戶”標識,對高品質產品進行認證,現(xiàn)場設立消費維權點。此外,還發(fā)布《八角趕集公約》,對開放時間、交通出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予以規(guī)范。專班負責人李淋表示:“后續(xù)將出臺措施引導人流向周邊區(qū)域擴散,優(yōu)化顧客體驗,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從晨曦微露到日頭高照,八角大集的煙火氣持續(xù)升騰,平臺的集聚效能在持續(xù)迸發(fā)。這場熱鬧的集市,正以創(chuàng)新模式、文化內涵與溫情服務,書寫著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篇章。
夜游圣境山
去荊門“最懂夏天的地方”
7月6日晚7點,夜幕剛垂,前往圣境山的山路上,私家車已排成長龍,夜市攤的烤串香、咖啡香混著山風飄遠,市民們圍坐聊天,笑聲順著山勢蔓延。
市民共賞荊門夜景 方俊婕 楊薇 攝
奶茶攤、鹵菜攤攤主架著手機直播,屏幕上四五百人的在線觀眾正熱熱鬧鬧地問著:“兄弟給個定位,我馬上來”“晚上一般幾點收攤”“往下面走都有啥好玩的”……
在這里,小紅書App上“圣境山夜市”的熱門話題,與抖音App上超10萬次播放的“圣境山燒烤”“圣境山龍脖埡”詞條一起,把荊門圣境山推成了線上、線下都火熱的打卡地。這個夏天的夜晚,荊門圣境山成了市民口中“最懂夏天的地方”。
“帶孩子來認識樹木,看星星和荊門的夜色,比在家看手機舒坦。”首次來玩的市民王漢梅說,她和家人在燒烤攤旁偶遇老友,順手買了農戶種的小番茄,“這股子生活味,市區(qū)里難找。”
在龍脖埡的路口拐角處,李建軍把老式冰棒箱搬上了山,“綠豆冰棒三塊錢一根!”再往里些,糖畫攤的王師傅正在熬糖,銅鍋里的糖汁澆出龍鳳的圖案。張婆婆的射擊游戲攤前圍了好幾個小朋友。旁邊的鹵菜攤旁,好幾家人圍坐了一圈又一圈……沿著山路向上徒步,戶外郊游、露營燒烤、老友歡聚,不同的玩法在這里交融。
熱鬧里,地攤經濟也活了起來。20歲的雷旺旺推著飲品車穿梭,這是他上大學后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提及賺錢,他興致勃勃地說:“周一到周五客流不少,周末更忙,一晚能賣近百杯。”像雷旺旺這樣被這里人氣吸引的攤主不在少數(shù)。
漳河“秘密花園”親子農莊的老板張先生,就是沖著這份熱鬧來的。他在這兒擺燒烤攤已有一個多月,翻動烤串的動作十分熟練,“農莊生意受限于時段,現(xiàn)在靠著這山的人氣,一晚上能賺800到1000元,收入更高了,踏實!”
在這里,攤主們熟絡得像鄰居,楊薇女士的“喵野咖啡”車旁,冰粉攤、小飾品攤挨在一起,“來買咖啡的人多了,大家互相幫襯,這份熱鬧挺好!”楊薇的話道出了攤主們的心聲。在她看來,從3月她咖啡店開業(yè)時的“杳無人煙”到如今這里的“人山人海”,圣境山變了樣,成了市民們的“城市后花園”。
熙熙攘攘的人群 方俊婕 楊薇 攝
人多了,環(huán)保便成了大家牽掛的事。“多數(shù)人都挺自覺,但偶爾看到垃圾,還是心疼。”網友慎黃兒的話道出不少人的感受。網友張鵬呼吁:“別讓垃圾毀了圣境山,咱們一起護著它。”這份牽掛,正變成行動。
楊薇的“喵野咖啡”車停在山腰平臺,自她把咖啡車開上山,守護這片美景的腳步就沒停下過,“撿瓶子換咖啡”的活動,她已堅持了月余。常有小朋友拎著垃圾袋來:“阿姨,換杯咖啡給媽媽。”楊薇清理周邊垃圾的視頻被拍下并發(fā)布到網上,被網友夸贊為“最美大當家”,不少來此游玩的市民受她影響,離開時“片紙不留”。正如楊薇所說:“美景是大家的,保護也得靠大家。”這山的熱鬧里,藏著荊門人的文明與默契。
咖啡車前,老友歡聚一堂 方俊婕 楊薇 攝
熱鬧背后,一些待解的問題也被細心者看在眼里。“人一多,垃圾也多了,需要有管理者來集中清理。”“盤山公路彎道多,好幾次看到游客差點撞到護欄。”“小朋友在山路上嬉戲打鬧,車來車往怕出事故。”“雨后山邊偶爾有碎石滑落,人離得近看著怪害怕的。”“還有攤主多了,偶爾會為了攤位位置拌嘴……”市民們的這些話,東寶區(qū)子陵鋪鎮(zhèn)金泉村90后黨支部書記陳滟雪不只一次聽到過。
對市民最關注的圣境山亂扔垃圾問題,陳滟雪在網上做出了公開回應:“由于人力有限,加之雨天路滑,為保證安全第一,出現(xiàn)了清掃不及時的問題。但我們的日常清掃從未停止,天晴時我們會第一時間安排專人打掃,也懇請前來打卡的朋友們,順手帶走垃圾別讓它掉下山崖,守護好這片美景。”
金泉村黨支部的努力,藏在一件件“啃硬骨頭”的實事里。陳滟雪告訴記者,為了爭取到相關部門的支持,解決“雨后山石滑落隱患”“攤販經營亂象”等問題,村“兩委”將問題層層反饋。目前,東寶區(qū)子陵鋪鎮(zhèn)政府及相關部門給出了免費清運攤位廢水、修建公共廁所、定期拖運垃圾箱等關鍵支持,從最基礎的“吃喝拉撒”層面,給游客和攤主兜底。
金泉村村干部召集多名志愿者,組成10人的管理小組輪班蹲守山徑:有人翻越護欄擺攤,他們耐著性子勸,還在護欄沿線貼滿“禁止翻越”標語;面對攤販“搶位置”糾紛,他們摸清楚本村與外來商戶的數(shù)量,反復與雙方溝通,為后續(xù)規(guī)范攤位打基礎,哪怕暫時沒定下固定位置,也先把“不能亂、不能險”的規(guī)矩立起來。陳滟雪說:“先把眼前能做的做好,等改進方案出來,咱們接著干。”
如今的圣境山,熱鬧里藏著清醒的共識——這里的煙火氣,從不是對自然的消耗,而是人與山的共生。市民帶著文明來,攤主們帶著責任干,管理者帶著誠意辦,守護圣境山的這群人,用各自的方式做著最“合拍”的事,讓這座山的熱鬧,長長久久,清清爽爽。
(來源:看東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