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本事,一看便知:有真本事的人,都有這3大共性,藏不住
你有沒有本事,其實一眼就能看出來。
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會有以下這3大共性。
尤其是最后一條,乃成事之關鍵。
一:有本事的3大共性
1、未竟之事,緘口不言,是胸襟
有能耐的人,都懂“事不密則失成”的門道。
心里的想法,就像剛冒頭的嫩芽,隨便哪個人的風言風語都可能把它吹折。
他們把宏大的目標藏進心里,把力氣都用在眼前的每一步上。
別人怎么說,影響不了他們往前走的決心,瞎討論反而容易讓人心煩意亂。
明白人知道,這條路是自己走的,跟人爭嘴皮子沒用,干出成績才是硬道理。
嘴嚴實點,是為了躲開不必要的麻煩,也是為了自己能好好長本事。
2、身處逆境,克制己心,是修為
坎坎坷坷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本事。
真厲害的人,刮風下雨穩坐釣魚臺,遇到挫折也不慌不忙。
他們不讓情緒牽著鼻子走,反而把難處當作磨煉心性的機會。
碰到麻煩,他們冷靜琢磨;受了委屈,他們不往心里去。
就像水面平靜的湖,底下可能暗流涌動,看著沒事,其實在攢著破局的本事。
管住自己的情緒,不光是種本事,更是一種境界,這樣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穩當。
3、功成名就,沉靜如初,是清醒
春風得意時顯擺,就像夜里的煙花,能引來一陣目光,但也顯出了自己沒深度。
真正有本事的人,明白“出頭的椽子先爛”的道理,他們把成功看作新的開始,不是顯擺的資本。
成沒成,自己心里有桿秤就行。
瞎張揚不光容易招人眼紅,還會讓人忘了自己要去哪兒。
明白人知道要收起銳氣,在低調里沉淀,在謙虛中進步。
人生就像一場苦旅,真正的修煉在內心。
沒成事的時候,悄悄努力;遇到難處,沉著應對;做成了,也不得意忘形。
不咋呼,自然有影響力;不顯擺,自然有魅力。低調地走,才能走得更遠,看得更透
二:有本事的人,成事3大原則
1、事未成,話藏心底
我聽說過一個說法,叫“預期效應”。當你把還沒完成的事到處說,聽到別人夸獎時,心里很容易就提前嘗到了甜頭。
說得越天花亂墜,就越容易只停留在“嘴上說說”,最后啥也沒做成。
打古時候到現在,多少大志向,都因為太早嚷嚷而泡了湯。
比如明朝那個才子唐伯虎,從小就特別聰明,詩、書、畫樣樣拿得出手,名氣響當當。
年輕時候參加科舉,考完試,榜單還沒貼出來呢,他就跟哥們兒吹牛:“這回狀元肯定是我!”
這話一下子就傳開了。不少人聽了心里就犯嘀咕:還沒公布結果就這么囂張?
有人看他才華橫溢眼紅,干脆跑去跟皇帝告狀,說他考試作弊。
其實根本沒這回事,可當時朝廷正嚴打作弊,唐伯虎就這么稀里糊涂進了大牢。
等他洗清冤屈出來,名聲全臭了,不僅不能再考科舉,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才子,后半輩子過得窮困潦倒,再也找不回當年的風采。
《明朝那些事兒》里有一句話說得對:“剛起步的時候,要低調,再低調。”
事情八字還沒一撇就急著昭告天下,要么招來嫉妒和使絆子,要么把別人的期待提前透支了。
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也改不了。
筍還沒冒尖,就別跟周圍的草爭春色。
真正的力量,往往是安靜的。
作家亦舒也說過:“做人啊,做什么事都要靜一點,悄悄努力,悄悄收獲,千萬別咋呼。”
管住自己的嘴,比張嘴說話難多了,也最能看出一個人有幾斤幾兩。
聰明人話都不多,說得越少,路走得越穩。
事情沒成之前保持沉默,既給事情留了點余地,也是給自己留了條后路。
2、出手前,先穩住心神
有這么個故事:有個讀書人考不上進士,天天罵考官有眼無珠。
旁邊有個算命的直接懟他:“你寫的文章肯定不行!”
讀書人氣得跳腳:“你都沒看,憑啥亂說?”
算命的擺擺手:“就你這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樣兒,連筆都拿不穩,能寫出啥好東西?”
人啊,在做事之前,最容易把真實的自己暴露出來。
那些急著想撈大錢的人,老想著找捷徑;那些心浮氣躁的人,總想抄近道。
人這輩子,難就難在“忍”上。
能壓住火氣,穩住情緒,管住沖動的念頭,才不會跑偏。
范仲淹27歲考中進士,當官一輩子,起起落落。
剛入仕途時,他不急著出風頭,而是老老實實憑本事把根基扎牢。
去邊疆帶兵,他不亂來,穩穩當當守住地盤;在朝廷提建議,也不慌神,說得條理清晰。
就算因為說真話被貶了官,他也不抱怨,悄悄地攢著勁兒。
后來主持慶歷新政,反對的人一大堆,改革推進得異常艱難。
可范仲淹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地來,雖然最后新政還是黃了,他也沒垮掉,反而更靜下心來做事。
現在這社會,大家伙兒都像趕路似的,忙著賺錢,盼著早點混出頭。
但哪有那么多一步登天的好事?
這世上壓根兒就沒有什么捷徑,飯得一口口吃,路得一步步走。
越是遇到難處,越得穩住自己的心態,悄悄地修煉內功,把本事練得爐火純青,早晚能翻盤。
人這一輩子,說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