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所有熱愛毛主席詩詞和毛體書法的朋友們!今天,我們要一同品味的是毛主席的一首佳作——《清平樂·會昌》,同時,我們還將欣賞到他親自書寫的原稿。
該作品創作于1934年的夏季,當時毛主席正在會昌開展調研,并指導當地的工作。那段時間,雖然他在政治生涯中遇到了一些挑戰,許多決策已經不再由他主導,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積極調整心態,堅定地秉持著自己的信念。
在1931年至1934年間,盡管面臨困境,毛主席依然全身心投入到調查研究、閱讀書籍及向上級提出建議之中,而不是選擇無所事事。這首詞便是那段時期的真實寫照。
后來,毛主席又親手抄寫了這首詞,其完整面貌請見文章開頭的第一幅插圖。在這份手稿中,毛主席的字跡猶如行云流水,剛勁有力又不失靈動之感。
當我們從整體上領略了這份作品的魅力后,如果將其中的一些單獨字跡放大數倍,又會產生怎樣的美感體驗呢?不多說了,下面就讓我們逐一展示這些細節,相信每位讀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
這幅作品在整體布局上獨具匠心,展現出與眾不同的風格。無論是在字距還是行距上,都顯得格外寬松,這樣的設計是否也讓你感到眼前一亮呢?至少對我來說,這一特點令人印象深刻。
通常情況下,偉人的書法作品往往給人以緊湊、密集的印象,但此作卻反其道而行之,呈現出清新脫俗的感覺,這種變化是否讓你覺得耳目一新?
此外,該作品在字形處理上也有顯著特色。眾所周知,偉人的書法常以大氣磅礴著稱,但在這件作品中,正是所謂的“靜中有動”。
以“調”字為例,其首橫不僅較長且傾斜明顯,其余筆畫亦頗具創意,別具一格。相信這種書寫方式能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戰”字的書寫。特別是該字的第一個點,位置較高且形態飽滿,并通過引帶連接后續筆畫,整個字線條粗重,是否也讓你感到震撼?
相比之下,“指”字則以纖細線條呈現,并且筆畫簡練而不失內涵。最后一筆點畫飽滿有力,透露出含蓄之美。這種新穎的表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這件作品確實與眾不同,在書寫風格上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認知。它證明了并不是只有那些氣勢恢宏的作品才能展現偉大氣象,有時候,這種寧靜的狀態同樣具有非凡的魅力。
那么,為什么有些沒練過書法的人比練過的人寫字要好看?
有的人沒有練過書法,但不等于他對漢子的書寫規律不理解。雖說書法是門專業性很強的技能,可說到底仍然是用毛筆寫漢字。只要能把漢字寫的規范,比如漢字的上大下小,內緊外松,偏旁部首搭配合理,筆畫粗細有變化等表現出來,寫出的字自然就會好看。當然,這只能說是形體上的好看,并不代表書法就好。
應當承認,的確有天賦的存在。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某些方面會有潛質。只不過有的人被開發了出來,有的人被埋沒了。比如,有不少人都在練書法,那不過是興趣愛好所驅使的,并非在這方面有天賦。因為,人的天賦和興趣愛好往往是不統一的。所以,不少人盡管很下功夫的練書法,可成效卻很慢。而有的人練書法起步很晚,卻能在書法造詣上突飛猛進。這就是天賦的作用。
中國漢字的書寫方書法,筆畫與結構方法都已經早已自成理論體系。比如橫平豎直、比如筆畫均稱,比如內緊外松,比如方塊字.......有了這些原則,我們就有了寫好一手的理論指導與間接經驗。有人發明了一種“新”的臨帖方法,那就是記住一個字的大體形態,在心中無數次“對空臨寫”直到自己滿意為止。再實際書寫時,的確已非比往常。
總結,中國漢字書法來源于對世間萬物形態的描繪,看得多了(實際是在進行臨帖前的讀帖),再寫出好字來,同樣是一種優秀臨帖方法。在實踐練習中,太多的書寫方法與書寫技巧其實都是前人在書法創作過程中的經驗。自然,表音、表意還表形的“中國書法”,只要耳聞目染多了,寫一手好字自然可能,如果你繼續主動臨帖,那你距離書法家的日子就更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