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2年春,74歲張議潮死死攥住從敦煌帶來的沙土袋,喉間發出風箱般的嘶吼:“收我骨,歸河西。”
當侍從掰開他僵硬的手指,混雜著血塊的沙粒,灑落而下。曾讓吐蕃聞風喪膽的統帥,就此一命嗚呼。
而在千里之外的沙州,喪訊抵達不久,叛將索勛的屠刀就已砍進歸義軍統帥府。
張議潮的侄子張淮深四肢盡斷,六個兒子遭亂刀分尸,夫人頭顱懸掛在城門示眾。血洗后的沙州城頭,象征大唐的赤旗被粗暴扯落。
河西走廊的忠魂在長安熄滅時,歸義軍與大唐的臍帶也被徹底斬斷了。
人間地獄
時間倒轉到公元847年。
敦煌莫高窟的幽暗洞窟里,油燈映照著一卷麻紙。張議潮撫摸著手中的筆記:“封常清謝死表聞”。
35年前,封常清因宦官邊令誠陷害被唐玄宗賜死,遺書竟流落敦煌。卷尾空白處,張議潮咬破手指,寫下血書:“光復安西,魂歸長安”。
洞窟外正是人間地獄。
女子當街跳“辮發舞”,稍有不從即遭馬匹拖行至死,男人脖頸鎖著鐵鏈修筑佛寺,路邊堆積的孩童尸體引來了成群的野狗。
吐蕃人勒令:“解漢衣,辮發左衽,遇蕃人伏地稱奴。”
自安西都護府陷落,西域唐民已屈辱求生六十六載。
即便,張議潮家族被吐蕃授予高官,可他的父親張謙逸臨終前卻仍將唐甲壓入棺底:“此乃漢魂,九泉之下當披此擊賊。”
不久后,吐蕃在災荒和內亂中,走向更殘暴的道路。
赤地千里,餓殍塞道,人相食的慘劇日日上演。吐蕃大將論恐熱在鹽州慘敗于王宰后,將屠刀揮向更弱者。
他率五千鐵騎橫掃瓜、沙諸州,所過之處“千里蕭然,白骨蔽野”,以漢民頭顱,壘砌京觀取樂。
更有甚者,吐蕃劊子手還在集市當眾剮殺了十二名私藏漢衣的百姓。壓迫已達臨界,河西走廊的唐人終于決定反抗。
起兵反抗
848年,49歲的張議潮撕碎吐蕃官袍,露出內襯的唐制明光鎧。龍勒府前,他踩過滿地蕃文告示,怒聲高呼:“今日阻我歸唐者,皆殺之。”
僧兵以禪杖撞開兵器庫,豪族私軍縱火焚燒吐蕃營帳,鐵匠鋪學徒揮舞燒紅的鐵釬捅穿哨兵眼窩。
張議潮親率三百死士突襲節度使府,當他的陌刀劈開吐蕃守將尚綺心兒的顱骨時,反抗進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