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以來,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組織專家學者開展“脫貧攻堅”口述訪談,生動記述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率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創造彪炳史冊人間奇跡的光輝歷程,真實記錄脫貧攻堅過程中億萬干部群眾上下同心、苦干實干的奮斗故事。從2025年4月23日至6月20日,學習時報開辟“新時代口述實錄”專版,分26期連載這些訪談,為讀者奉上了有溫度、可觸摸的歷史。參與口述訪談工作的兩位學者結合訪談經歷,撰文談了他們的感受。
——編者
貧困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先后在中國的村、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是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立志要辦成的一件大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減貧成就,交出了一份讓人民滿意、讓世界矚目的時代答卷。2020年底,中國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其中,全國培育特色產業基地30多萬個,帶動數千萬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易地扶貧搬遷讓960多萬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的群眾遷入新居;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累計資助貧困學生8億人次;生態扶貧讓110多萬貧困群眾成為生態護林員;社會保障兜底保障了1936萬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以上每一個數據單獨拿到世界上都是驚人的。也正因如此,脫貧攻堅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中得到最為廣泛的認可和最為真心的贊許。
這一偉大成就的背后,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開創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反貧困道路。筆者在參加2024年中宣部和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聯合開展的脫貧攻堅口述資料采集課題研究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有其獨特內涵。這條道路不僅能夠彰顯中國減貧奇跡的制度密碼,還能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提供可資借鑒的減貧路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反貧困的中國智慧。
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的成功探索,源于對貧困問題的系統性認知與創新性應對,形成了一套以制度優勢為根基、以精準方略為核心、以多維協同為路徑的減貧體系,展現出不同于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獨特減貧邏輯。
價值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取向和共同富裕目標的雙重牽引。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始終將“人民性”作為根本價值取向,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天下為公”“民惟邦本”思想的融合。從“三步走”戰略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減貧始終是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在口述資料采集中,我們看到,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提出“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貧”,吹響了新時代反貧困的號角;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精準扶貧”理念;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會見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干部群眾代表時指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大涼山考察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這些重要論述和行動方略真切地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種價值理念超越了單純的經濟增長導向,將人文關懷與制度效能深度結合,強調反貧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天職,貧困治理的本質是保障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通過“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解決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與發展需求,使得脫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共同富裕的目標引領構成了中國反貧困的深層動力。中國將消除絕對貧困視為實現共同富裕征程中的關鍵一步。以往區域瞄準的扶貧開發,難以避免會出現部分對象不明確、措施不精準、管理不精細以及受益主體發生目標偏離等問題。進入新時代后,中國在扶貧實踐中貫注精準化理念、精細化要求,將貧困瞄準從區域瞄準轉向區域瞄準和個體瞄準相結合,使得扶貧措施能直接到戶到人,確保所有符合貧困認定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都能獲得有針對性的扶持。通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等機制,推動各類資源向貧困地區流動。2013—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從394億元增長到1461億元,年均增長20.6%,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3000億元,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減貧資源配置格局。在口述資料采集中,我們發現,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廣泛推行的“組團式”幫扶,以團隊協作形式讓貧困地區能夠有效地共享發達地區的產業、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命名的寧夏永寧縣閩寧鎮從昔日干沙灘變身今日金沙灘,探索出了一條康莊大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個寶貴經驗可以向全國推廣,做一個示范,實現共同富裕”。這種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原則,以共同富裕為導向的減貧理念,避免了發展中國家常見的“貧富分化陷阱”,實現了經濟增長與貧困減少的良性循環。
制度保障:黨的全面領導與舉國體制優勢的協同發力。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的根本政治保障。從1986年成立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1993年更名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到2018年調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其辦事機構,再到脫貧攻堅期間建立“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化貧困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先后50多次赴各地開展實地調研,推動形成了“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責任體系,將脫貧攻堅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了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集成式創新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國特色反貧困制度體系。這種政治動員機制為反貧困事業提供最為堅強的領導力量和最為堅實的組織保障,確保了中國減貧政策的高效執行,避免了西方代議制下政策的短期化傾向。
社會主義制度的舉國體制優勢為中國減貧提供了超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中國依托特有的舉國體制,將扶貧上升為國家戰略,構建了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的多元扶貧主體,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參與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部門、跨地區的資源整合機制,匯聚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政府在頂層設計、資源調配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如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2016—2020年全國累計整合財政涉農資金超過1.5萬億元;社會力量通過“萬企幫萬村”行動、公益慈善等渠道參與扶貧,全國12.7萬家企業結對幫扶13.4萬個貧困村,惠及1500多萬貧困人口;市場機制通過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等方式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2020年832個貧困縣網絡零售額達3014.5億元,較2016年增長133.6%。這種“有為政府+有序社會+有效市場”的協同機制,既避免了完全市場化狀態下貧困地區的資源流失,又克服了單純政府主導的效率不足,形成了獨特的減貧制度優勢,促成了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決人類發展難題上的成功實踐。
行動策略:精準扶貧與多維賦能相結合的科學方法。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理念,推動中國反貧困工作進入到科學化、精細化的新階段。在口述資料采集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新時代的扶貧路徑由“大水漫灌”轉為“精準滴灌”,資源使用方式由多頭分散轉為統籌集中,扶貧模式由偏重“輸血”轉為注重“造血”,考評體系由側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轉為主要考核脫貧成效。在脫貧攻堅實踐中,中國緊緊圍繞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問題,構建了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等一套科學化、精細化的減貧方法論。通過“建檔立卡”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建立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實現對9899萬貧困人口的動態管理;實施“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和“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構成精準扶貧理念的核心內容。
脫貧攻堅期間,中國基于精準扶貧理念發展而來的多維賦能反貧困策略打破了傳統救濟式扶貧的局限,形成了輸血、造血、活血相結合的綜合減貧路徑。在“苦甲天下”的隴原振興中,在云貴地區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中,在獨龍族“一步跨千年”中,在寧德下黨“弱鳥”高飛中,在高原墨脫從“天路”變“通途”中,在四川大涼山腹地驅走愚昧貧窮這些“鬼”中,都可以全面看到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生態扶貧、小額貸款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扶貧策略的大規模運用和帶來的巨大成效。
世界意義: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的全球價值。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的成功實踐,不僅解決了中國的絕對貧困問題,更以其獨特的制度創新和發展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新的理論范式和實踐路徑,產生了深遠的世界性影響。
中國減貧成就直接加速了全球減貧進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按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線標準,1981年至2015年中國累計減少8.5億極端貧困人口。這一貢獻絕非簡單的數字累加——若剔除中國數據,全球貧困率降至當前水平的進程將滯后約20年。2020年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還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為全球減貧事業、消費市場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的另一項價值,還在于提出“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減貧方法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非依附性發展的路徑參考。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上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弱鳥是可以先飛、高飛的。中國可以成功,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可以成功。”目前,中國的減貧經驗已經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平臺轉化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更大貢獻。2020年中國國務院扶貧辦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發起“全球減貧伙伴倡議”,建立“中國—聯合國全球減貧案例庫”,收錄10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減貧案例,涵蓋產業扶貧、教育扶貧、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推動全球減貧經驗共享,中國的“建檔立卡”精準識別機制、埃塞俄比亞的農村安全網計劃、巴西的家庭補助金計劃等均被納入其中,成為全球減貧經驗交流的重要資源。許多發展中國家借鑒中國經驗,如印度尼西亞推出“精準貧困家庭數據庫”(KPS),截至2023年覆蓋760萬戶家庭;坦桑尼亞借鑒中國“特色產業+合作社”模式,帶動100多萬農戶增收;等等。
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的成功探索與實踐,不僅是一個國家擺脫貧困的奮斗史,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里程碑。在全球貧困問題依然嚴峻的今天,中國特色反貧困道路為世界提供的,不僅是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的具體政策工具,更是一種發展思維的革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倡導和強調的“不讓任何人掉隊”,需要各國在借鑒中結合本國實際,探索適合的減貧路徑。
李志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