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市場監管總局舉行“檢驗檢測支撐高質量發展”專題新聞發布會。
會上,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司長況旭介紹,檢驗檢測是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技術服務業,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從2024年度全國檢驗檢測統計結果來看,檢驗檢測行業呈現出“三升三降”的特點。
▲圖據圖蟲創意
一是行業營收和單位產值穩步上升,機構數量和報告數量出現下降。2024年,全國檢驗檢測行業共實現營收4875.97億元,同比增長4.41%,繼續保持良性增長勢頭;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53057家,全年出具檢驗檢測報告5.53億份,同比分別下降1.44%和8.66%,機構數量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拐點。與上年相比,平均每家機構營收增加51.51萬元,平均每份報告營收增加110.89元,表明檢驗檢測機構和檢驗檢測報告的“含金量”明顯提升。
二是規模以上機構占比上升,小微型機構占比下降。營業收入1000萬以上的“規上”機構共計7972家,占全行業15.03%,同比上升7.02%;從業人員100人以下的小微機構數量51007家,占全行業96.14%,同比下降0.12%。
三是高端供給能力上升,低端供給占比下降。從行業分布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等新興領域的機構數量增長2.05%,而建筑工程、建筑材料、機動車檢驗等傳統領域的機構數量下降0.44%。從人員構成看,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同比增長4.75%;中級以下技術職稱人員同比下降0.58%。從技術能力看,檢驗檢測儀器設備1067.01萬臺套,同比增長3.87%;資產原值5701.70億元,同比增長8.01%。獲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機構6025家,行業占比11.36%,為全國企業平均占比的14.95倍;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的機構1500家,行業占比2.83%,為全國企業平均占比的11.32倍。
況旭介紹,通過這“三升三降”可以看出,行業呈現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趨勢,“小散弱”局面初步扭轉,結構布局持續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升,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作用明顯增強。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當好產業優化升級“助推器”。規劃建設國家質檢中心874家,其中集成電路、低空經濟等高新領域291家,為新興產業提供高端檢驗檢測服務;組織實施工業機器人“質量強鏈”項目,填補9項合格評定能力空白;完善國產檢驗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評價體系,解決20項“檢不了、檢不準”問題;搭建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1200余個,解決產品質量問題2萬余項。
二是提升民生消費質量“信任度”。會同有關部門深化機動車檢驗制度改革,優化車檢服務,為2300多萬輛機動車免予安全技術檢驗,通過手機App預約車檢服務1100多萬次,降低群眾出行成本;開展機動車檢驗、環境監測、珠寶黃金檢測等領域專項整治,重拳打擊偽造檢測數據、出具虛假報告等行為,2024年查處違法機構3615家,撤銷、注銷214家機構資質,罰沒款3571萬元,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三是打造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京津冀地區通過技術共建驅動協同發展,形成機動車檢驗、環境監測等一體化服務格局;長三角地區依托技術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構建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檢驗檢測技術高地;珠三角地區打造輻射全國的電子電器檢測產業集群,創造營收660億元。截至目前,共有國家檢驗檢測服務業集聚區8個、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15個,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四是推動國際市場規則“軟聯通”。截至2024年底,我國加入國際合格評定組織的機構共485家,獲得境外合格評定資質或授權的機構205家,開展境外業務的機構434家,23家機構在境外設立48家分支機構,為產業出海作出了積極貢獻。市場監管總局連續6年組織國際檢驗檢測能力驗證計劃,今年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啟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食品檢測能力驗證計劃,提升國際互信水平,促進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北京報道
編輯潘莉 責編 李彬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