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在天津召開。印度外長蘇杰生提前2天就來了,這是他五年來第一次訪華。
他這次來,可不單是為天津會議而來,而是到中國“興師問罪”。他列舉了中國的三大罪狀。一是邊境搗亂,二是稀土管控,三是軍援巴鐵。
邊境問題,印度幾十年如一日地揣著殖民時代“麥克馬洪線”這塊遮羞布,在邊境反復撩撥挑釁。1962年那場刻骨銘心的教訓,似乎只短暫抑制了其躁動。1962年至2020年間,中印邊境摩擦沖突至少9次,每一次挑釁都如拙劣劇本重演——角色、臺詞、結局都透著陳腐氣息。如今,印度竟有臉面以“受害者”姿態指責中國“搗亂”?這分明是挑釁者倒打一耙的無賴邏輯!
至于軍援巴基斯坦,更是印方邏輯混亂的集中體現。中巴是歷經考驗的“鐵桿”朋友,中巴經濟走廊更是關乎區域發展的戰略紐帶。巴基斯坦選擇性能可靠的中國裝備,是主權國家的正當權利。印巴5·7空戰,印度戰機折戟沉沙,不反思自身短板,反倒遷怒于中國對巴的正常合作?此種思維,如同輸棋后掀翻棋盤、卻指責旁觀者遞了杯茶——荒誕不經,徒增笑柄。這種無理取鬧,只會讓中巴友誼在共同應對噪音中淬煉得更為堅固。
說到稀土斷供?難道印度不知道為什么中國斷供嗎?
上個月,一家印度公司以偽造30多份文件的卑劣手段,將120噸中國稀土走私出境,最終目的地直指美國。人贓俱獲,鐵證如山!中國果斷對印實施稀土斷供。中國早已有言在先,這不“資源武器化”,恰恰是對國際貿易規則、契約精神的強力維護。
印度此等行徑,無異于盜取主人家米糧,轉頭賣給主家對頭,被當場擒獲后,竟還有臉上門質問主人為何不再供米?其厚顏程度,堪稱國際商業欺詐的“行為藝術”。
稀土真正戳中了印度的命門。塔塔、馬魯蒂鈴木等巨頭面臨停擺危機,業界大佬維韋克們公開逼宮莫迪政府,疾呼“速與中國和解,否則八月無米下鍋”!然而這場“稀土危機”的劇本,從頭到尾都由印度自己執筆。
諷刺的是,印度并非捧著破碗的乞丐。其稀土儲量高居世界第三,這本是天賦的“金飯碗”。然而,加工技術的嚴重滯后,使其90%的稀土需求竟需仰中國鼻息。
莫迪政府雖豪擲250億盧比試圖破局,但遠水難解近渴,見效至少需七年。捧著金飯碗卻被迫要飯,此情此景,尷尬得令人窒息。
走投無路之下,印度轉向日本求援。然而其“求人嘴更硬”的做派絲毫未改。莫迪總理在臺上高調“反對資源武器化”,蘇杰生外長則放話“印度周邊國家要么合作,要么付出代價”——唯獨不敢將此等狂言加諸中國。
今年5月,印度竟在上合防長會上以拒簽公報相要挾,強逼組織聲明譴責巴基斯坦。此次天津會議,蘇杰生不排除故技重施,以拒簽會議聲明為籌碼,脅迫中國重開稀土閥門。
印度這套“碰瓷”加“訛詐”的組合拳,在真正的實力與原則面前注定失效。中國對稀土的審慎管控,有著無法回避的現實考量:看看印度在俄烏沖突中扮演的角色吧——大量倒買倒賣俄羅斯石油,嫻熟地游走于西方制裁的灰色地帶。
有此“前科”,中國豈能輕易在戰略資源稀土上對印度敞開供應?一旦松口,誰能保證這些珍貴資源不會再次被偽造文件、改頭換面,流入不該流入的地方?
蘇杰生此番“興師問罪”,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是稀土斷供之痛已深入印度產業骨髓后的病急亂投醫。其羅織的“罪狀”在事實與邏輯面前不堪一擊,邊境舊怨是其主動挑釁,軍援巴鐵是其無理干涉內政。真正的痛點——稀土斷供,更是其自身欺詐行為招致的必然苦果。
印度若真想解決稀土危機,與其煞費苦心搞外交碰瓷,不如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與誠實:立刻停止其倒賣走私行徑,以切實行動重建貿易信任。同時,與其空喊口號或乞憐外援,不如將250億盧比真正高效地投入到本土稀土加工技術的攻堅克難上,早日擺脫“金飯碗要飯”的窘境。
莫迪政府與其沉溺于“受害者”角色扮演,不如認清現實——國際舞臺上的每一次“碰瓷”,若碰上的是一塊原則與實力鑄就的鋼板,最終碎裂的,只會是碰瓷者自己的門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