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此為創意虛構作品,圖片素材源自網絡分享,僅供敘事需要。愿以此傳遞美好能量,共建和諧友善社區。
"小陳啊,你這婆婆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病房走廊里,護士小劉壓低了聲音對陳曉雯說道。十月的秋雨還在窗外淅淅瀝瀝地下著,走廊里彌漫著淡淡的消毒水味道。
"怎么這么說?"陳曉雯疲憊地揉了揉眼睛,手里還提著剛從家里帶來的保溫盒。
"我在這里工作五年了,見過太多家屬了。像你這樣十八天天天來送飯的,真不多見。"小劉嘆了口氣,"可你婆婆呢?我昨天聽到她在跟隔壁床抱怨,說你做的湯太淡了。"
陳曉雯苦笑了一下:"她心情不好,我理解的。"
"心情不好?"小劉搖搖頭,"前天她女兒來了一次,你看她那高興勁兒。待了不到半小時就走了,她還夸個不停。你說這..."
"小劉,別說了。"陳曉雯打斷了她,"我去送飯了。"
小劉看著陳曉雯的背影,忍不住搖頭。她不知道的是,今天下午將會發生一件事,徹底改變這個善良女人的命運。而這一切的導火索,就是那個即將到來的身影——李明華。
"她比你孝順多了。"
這句話還沒有說出口,但它已經像定時炸彈一樣,等待著在這個平凡的午后爆炸。
陳曉雯嫁到李家已經八年了。八年來,她一直在努力融入這個家庭,試圖成為一個合格的媳婦。但李婆婆的態度總是讓她感到如履薄冰。
李婆婆今年六十五歲,是個典型的傳統女性。她年輕時吃了不少苦,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兒子張建國在外地的一家國企工作,收入穩定;女兒李明華則在本市開了一家廣告公司,事業有成。在李婆婆心中,女兒永遠是最出色的那一個。
三周前,李婆婆突然感到胸悶氣短,被緊急送往醫院。經過檢查,醫生診斷為心臟病發作,需要住院觀察治療。張建國在外地趕不回來,李明華又說公司正處于關鍵時期無法脫身,照顧婆婆的重擔就這樣落在了陳曉雯肩上。
"曉雯啊,你多擔待一點。明華她公司事情多,建國又在外地。"李婆婆當時這樣說,語氣里帶著一絲歉意,但更多的是理所當然。
陳曉雯當然不會推辭。她請了假,每天往返于家和醫院之間。早上六點起床,先為婆婆準備營養豐富的早餐,然后趕到醫院照顧一上午;中午回家做飯,下午再送到醫院;晚上還要在醫院陪護到八點多才回家。
醫院的走廊總是很冷,即使是十月的天氣,夜晚的寒意依然會從瓷磚地面滲透上來。陳曉雯常常坐在病房外的椅子上,聽著里面傳來的咳嗽聲和翻身聲,心中五味雜陳。
"陳女士,您真是個好媳婦。"值班護士小劉經常這樣夸獎她。"我們見過太多家屬了,像您這樣每天都來,這么用心照顧的真不多見。"
但陳曉雯知道,這些話傳到李婆婆耳朵里,她從來不會有什么表示。有時候,婆婆甚至會抱怨湯太咸了,或者菜涼了,仿佛她的付出都是應該的。
李明華的公司位于市中心的一棟寫字樓里,距離醫院只有二十分鐘的車程。但在這十八天里,她只來過醫院三次,每次都是匆匆來匆匆去,停留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媽,我公司最近在談一個大項目,實在走不開。您身體怎么樣?醫生怎么說?"李明華每次來都是這樣的開場白,然后在病房里坐一會兒,接幾個電話,就說有急事要回公司。
陳曉雯觀察著婆婆和小姑子之間的互動。每當李明華出現,李婆婆的眼神就會變得溫柔,臉上也會露出難得的笑容。她會關切地詢問女兒的工作,囑咐她要注意身體,不要太累。而對于陳曉雯的照顧,李婆婆則顯得習以為常,仿佛那是理所應當的義務。
"明華工作太辛苦了,她那個公司全靠她一個人撐著。"李婆婆經常在陳曉雯面前這樣說。"她能抽空來看我,我就很知足了。"
陳曉雯每次聽到這話都會感到一陣說不出的委屈。她也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為了照顧婆婆,她幾乎放下了一切。但在李婆婆眼中,這些似乎都不重要。
市人民醫院的內科病房是一個六人間,李婆婆住在靠窗的位置。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和家屬都已經熟悉了陳曉雯,也都對她的孝順印象深刻。
"小陳,你婆婆真是有福氣啊。"隔壁床的王大爺經常這樣感慨。"我那幾個兒子,一個月來看一次就不錯了。"
"是啊,現在這樣的媳婦真不多見了。"另一個病人家屬也會附和。
但這些話在李婆婆那里得不到任何回應。她總是淡淡地說:"她應該的。"
醫院的生活是單調而乏味的。每天早上七點,醫生查房;八點,護士測量生命體征;上午十點和下午三點是用藥時間;晚上九點是最后一次查房。陳曉雯已經完全熟悉了這套流程,甚至比一些護士還要清楚。
李婆婆的主治醫生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王醫生,他對陳曉雯的照顧也很認可。"李婆婆的恢復情況很好,這跟家屬的精心照顧是分不開的。"王醫生在一次交流中對陳曉雯說。"營養跟得上,心情也好,這對康復很重要。"
但陳曉雯發現,婆婆的心情其實并不好。除了女兒來的時候會短暫地開心一下,其他時間她總是顯得煩躁和不耐煩。有時候,陳曉雯剛把飯送到,李婆婆就會說:"怎么又是這個菜?昨天不是剛吃過嗎?"
或者,陳曉雯在一旁安靜地織毛衣,李婆婆會說:"老是坐在那里干什么?沒事就回去吧,別在這里礙手礙腳的。"
張建國每天晚上都會給醫院打電話了解母親的情況,但電話總是陳曉雯接的。他在外地的工作確實很忙,項目正處于關鍵期,確實走不開。但陳曉雯有時候會想,如果是李明華住院,他會不會想辦法趕回來?
"曉雯,辛苦你了。"張建國在電話里總是這樣說。"等我這個項目結束了,一定好好補償你。"
但陳曉雯知道,這樣的承諾很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橐霭四陙?,類似的場景重復了無數次。每當家里有什么事情,承擔責任的總是她。
李婆婆的病情在逐漸好轉,但她的脾氣似乎卻越來越壞。也許是住院時間長了,她變得越來越挑剔。陳曉雯送來的飯菜,她總能找出各種毛病;陳曉雯的照顧方式,她也總是不滿意。
"你怎么連個病人都照顧不好?"這是李婆婆經常說的話。"明華小時候生病,我從來沒有這么手忙腳亂過。"
陳曉雯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都會感到心里一陣刺痛。她想反駁,想說明自己的委屈,但最終總是選擇沉默。在她的理解中,這就是媳婦應該承受的。
十八天的住院生活,不僅消耗著李婆婆的體力,也在消耗著陳曉雯的耐心。她的工作已經受到了影響,領導雖然表示理解,但她能感覺到同事們的議論。
"陳曉雯最近總是請假。"
"聽說是婆婆住院了。"
"她怎么不讓小姑子去照顧呢?"
這些竊竊私語讓陳曉雯感到尷尬,但她無法解釋。在外人看來,李明華是成功的女強人,有自己的事業要忙,而她作為媳婦,照顧婆婆是天經地義的。
醫院食堂的飯菜單調乏味,陳曉雯堅持每天在家做飯送過來。從排骨湯到清蒸魚,從小餛飩到白粥配咸菜,她變著花樣想要讓婆婆吃得好一些。但李婆婆從來沒有表示過滿意,更別說感謝了。
"你看人家李明華,工作那么忙還惦記著給我買營養品。"李婆婆經常這樣說。"昨天她買的那個蛋白粉,一罐就要好幾百塊呢。"
陳曉雯心里明白,買營養品花錢容易,但天天做飯送飯卻需要時間和精力??墒窃诶钇牌诺膬r值觀里,花錢的行為更能體現孝心。
同病房的其他病人和家屬也逐漸看出了一些端倪。王大爺的老伴兒私下里對陳曉雯說:"小陳啊,你這婆婆有點不懂事。你這么用心照顧她,她應該知足才對。"
"我們家那口子住院的時候,我兒媳婦連續照顧了一個月,我感激都來不及呢。"另一位老太太也感慨道。
這些話讓陳曉雯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更加委屈。她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夠好,是不是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
李婆婆的情緒變化很大,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雷霆。比如陳曉雯把水杯放在了左邊而不是右邊,或者幫她調整枕頭的時候動作稍微重了一點。這些在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李婆婆那里都會變成大問題。
"你怎么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李婆婆的聲音在病房里響起,讓其他病人和家屬都側目而視。
陳曉雯總是默默地重新做一遍,沒有任何辯解。她告訴自己,病人心情不好是正常的,自己應該多包容一些。
連續十八天的奔波,陳曉雯明顯瘦了。她的同事見到她時都會關切地問:"曉雯,你怎么瘦了這么多?要注意身體啊。"
但陳曉雯無暇顧及自己。每天早晨六點起床,為婆婆準備早餐;上午在醫院照顧;中午回家做午飯;下午繼續在醫院;晚上回家還要準備第二天的飯菜。這樣的生活節奏讓她身心俱疲。
有幾次,陳曉雯在醫院的椅子上打瞌睡時,被護士輕輕搖醒。"陳女士,您太辛苦了,要注意休息啊。"
但李婆婆從來沒有為陳曉雯的辛苦表示過關心。相反,她似乎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有時候,陳曉雯會想,如果自己生病了,會有人這樣照顧自己嗎?
張建國在電話里了解到妻子的辛苦,也表示了歉意。"曉雯,我知道你不容易。等我回來一定好好謝謝你。"
但陳曉雯需要的不是事后的感謝,而是當下的理解和支持。她感到自己像是一個人在戰斗,承擔著所有的責任和壓力。
第十九天的下午,當陳曉雯像往常一樣走進病房時,她驚訝地發現李明華正坐在床邊,手里拿著一束鮮花和一盒精美的補品。
李婆婆的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笑容,她正在興致勃勃地和女兒聊著什么。看到陳曉雯進來,母女倆的對話戛然而止。
"嫂子來了。"李明華站起身,禮貌地打了個招呼。
"明華難得有時間來看我,我們正在說話呢。"李婆婆的語氣里帶著一絲不悅,仿佛陳曉雯的到來打擾了她們的雅興。
陳曉雯愣在原地,手里的保溫盒突然變得沉重。她看著婆婆臉上從未對她展現過的溫柔笑容,心中涌起一陣說不出的復雜情緒。
李明華在病房里待了整整兩個小時,這是她住院以來停留時間最長的一次。
當她準備離開時,李婆婆依依不舍地拉著女兒的手,眼中甚至泛起了淚花。
"明華,你工作再忙也要照顧好身體啊。媽在這里很好,你不用擔心。"
李明華走后,病房里安靜了下來。李婆婆還沉浸在女兒來訪的喜悅中,臉上的笑容久久不散。
陳曉雯正要開口說什么,李婆婆突然轉過頭來,用一種她從未聽過的語調說道:"明華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你看她多忙,還專門抽時間來看我。她比你孝順多了。"
這句話如同晴天霹靂,瞬間擊中了陳曉雯的心臟。她手中的保溫盒"啪"的一聲掉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