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聰明,還是蘇軾聰明?
兩人有十來歲的年齡差,王安石比蘇軾年長,他們都屬于“唐宋八大家”,文采斐然,才華橫溢,但兩人的壽數差不多,仕途也都不順,而蘇軾尤甚。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作為歷史上知名的變革者,王安石的思想境界其實是要高于蘇軾的,蘇軾后來也承認王安石“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對于蘇軾這位惺惺相惜的知己,王安石也指出其缺點是才高但所學不正。
從歷史視角來看,兩人都是數百年才出一個的一流人物,是北宋的雙子星。
關于蘇軾的文章很多,大家都喜歡蘇軾的樂觀和隨遇而安的態度。但我認為王安石可能對大家的啟發更大,無論做事還是做人,王安石都更為實際和通透。
人到中年,懸崖邊上徘徊:我用7年時間,才曉得如何破焦慮
中年對我而言就像是在懸崖邊徘徊,苦心衡慮,動心忍性,腳邊就是深淵,精神世界的風險比現實世界更大。
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可以找人幫忙,心里的困難又能找誰幫忙呢?只能是靠自己的調整和覺悟,這是一個極為漫長而困苦的過程。
每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作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仗要打,在跟朋友交流的時候發現大家都一樣,有人苦悶的時候就一個人去KTV唱歌,有人心情失落的時候就一個人開車去高速上狂飆,有人難受的時候就一個人去遠方自我放逐……
男人總有些東西不能告之父母,不能告之妻子,也不想同朋友分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想自己品味,自我消解。
我也是用了七年的時間,才算是慢慢破除了內心的焦慮,心魔還在,但我已經可以淡然視之了。在這個過程中,王安石的一首詩給我很大的啟發。
40歲后才明白王安石的頓悟很對:斗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數十年來,我沒有見過一個內心完全穩定且堅固的人,隨著我閱歷漸深,很容易就覺察到別人的虛弱和恐懼,所以我也理解他們為什么要偽裝自己,以及為什么要去做一些很惡劣的事情。
其實從古至今大多數人都是以假為真,所在意所追求的東西沒有價值,但在身臨其境的時候,虛幻的價值也會形成某種現實力量,從而左右人的喜怒哀樂。
王安石的高明就在于他的真誠,他不屑偽裝自己、欺騙自己和別人,因此他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
盛年時候的王安石勇猛精進,雖千萬人吾往矣,誰也不怕,而等到變法失敗,隱居金陵之后,他的思想就有了新的變化,對于人生有了一個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