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談及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評價及俄烏沖突態度;關鍵時刻,中方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雙方圍繞深化雙邊關系、推動多邊合作展開交流。這兩場看似獨立的外交活動,實則折射出當前國際格局的微妙變化。
特朗普在采訪中坦言對普京"感到失望",稱兩人多次通話"很愉快卻毫無意義"。他同時拋出新的施壓籌碼——若俄烏50天內未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非常嚴厲"的關稅。而在武器援助方面,特朗普提到將通過北約向烏提供裝備,北約承擔費用,并承諾"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數日之內"運抵烏克蘭,部分歐洲國家也將轉交本國同類系統。這些表態延續了他一貫的"美國優先"邏輯:用關稅施壓俄羅斯,用軍援綁定烏克蘭,試圖在俄烏問題上掌握主動權。
拉夫羅夫(資料圖)
幾乎同一時間,中方的會見釋放出另一重信號。拉夫羅夫轉達普京對中方的問候,中方則強調要落實好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深入推進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特別是在上合組織等多邊平臺加強相互支持。雙方還就共同推動上合組織天津峰會取得成功達成一致,俄方明確表示將積極支持中方工作。
這種"美方施壓、中方深化合作"的同步動作,并非偶然。近年來,以中俄為核心的上合組織、金磚機制等多邊平臺快速發展,客觀上削弱了西方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主導權。數據顯示,上合組織目前覆蓋約40%的世界人口,成員GDP總和超過全球20%;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則吸引了沙特、埃及等新興經濟體加入,形成與西方主導體系形成互補的另一種發展模式。這些組織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不搞陣營對抗,不設準入門檻,更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這種"非西方"的合作邏輯,讓習慣了"規則制定者"角色的美國感到不安。
中俄加強多邊合作的背后,是對當前國際局勢的清醒判斷。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國先后對多國加征關稅,推動"小院高墻"式技術封鎖,試圖重構以自身利益為核心的全球產業鏈。但在能源、糧食、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更傾向于與中國、俄羅斯等"務實型"伙伴合作。
拉夫羅夫(資料圖)
美國對中俄多邊合作的忌憚,本質上是對自身霸權衰落的焦慮。過去幾十年,美國憑借美元霸權、軍事同盟和科技優勢,長期主導國際規則制定。但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以金磚擴員、上合機制完善為代表的"非西方"合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治理格局。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會見中提到,期待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與中方保持高層交往,加強各領域合作,正是對這種趨勢的回應。而中方強調"團結全球南方國家",則是要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大發言權。
回到特朗普的"50天關稅威脅",其實際效果可能有限。一方面,俄羅斯經濟已逐步適應西方制裁,能源出口轉向亞洲市場,外匯儲備多元化戰略成效顯著;另一方面,中俄加強合作后,歐洲國家在能源、安全等領域對美國的依賴度下降,部分國家開始尋求與中國、俄羅斯開展務實合作。這種情況下,美國的關稅大棒不僅難以迫使俄羅斯妥協,反而可能加速全球產業鏈的"去美國化"進程。
拉夫羅夫(資料圖)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中俄加強多邊合作的意義遠超雙邊范疇。它不僅是兩國應對當前國際挑戰的需要,更是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要實踐。正如中方在會見中強調的,要"維護好兩國發展和安全利益",這種利益既包括雙邊層面的經貿、能源合作,也包括多邊層面的規則制定權爭奪。而特朗普的"警告"與"施壓",最終只會讓中俄在多邊合作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