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 年出生于湖北黃岡革命家庭的袁殊,自幼歷經生活磨礪,14 歲經父親引薦成為國民黨要員秘書并加入國民黨。
1929 年赴日留學接觸共產主義思想,1931 年經潘漢年推薦加入中共,開啟中共地下黨員身份。1932 年,他巧妙打入中統,又因日語優勢被日本特務機關拉攏,成為兼具中共、中統、日特三重身份的間諜。
1934 年加入青洪幫拓展勢力,1935 年因意外成為共產國際情報員,同年入獄后被戴笠招至軍統,獲少將軍銜。
至此26 歲的袁殊身兼中共特科、中統、日特、共產國際、軍統五重身份,在多方勢力間縱橫捭闔。
他以過人智慧與堅定信仰,在波譎云詭的情報戰場中,為革命事業編織出一張隱秘而關鍵的信息網絡...
1.
1911 年,湖北省黃岡市的一戶人家里,一個男嬰出生了,他就是袁殊。
袁殊的父親袁曉嵐是同盟會的成員,在動蕩的年代里,他一心為革命奔走,家中雖不富裕,但革命的火種卻在這個小家庭里悄然埋下。
袁殊自幼聰慧好學,可家庭的貧困讓他早早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
12 歲那年,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他進入了一家印刷廠當學徒工。
每天他在嘈雜的機器聲中忙碌,雙手被油墨染得漆黑,但他的眼神里始終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
工作之余,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勤工儉學,繼續讀書。
1925 年,“五卅運動”的浪潮席卷全國,黃岡也受到了影響。
年輕的袁殊被這場愛國運動深深觸動,他積極投身其中,成為了學校的積極分子。
他跟著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高呼著愛國口號,散發傳單,向人們宣傳革命思想。
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為國家、為民族奮斗的決心。
袁殊的父親袁曉嵐與國民革命軍江南別動軍司令胡抱一是好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胡抱一來到袁殊家中做客,看到袁殊聰明伶俐、充滿朝氣,便對他十分欣賞。
在袁曉嵐的引薦下,袁殊成為了胡抱一的秘書。
這一年,他才 14 歲。
在胡抱一身邊,袁殊接觸到了許多軍政要員,也了解到了國民黨的一些情況。
不久后,在胡抱一的介紹下,袁殊加入了國民黨。
在那個年代,14 歲就加入國民黨的人可謂鳳毛麟角,袁殊也因此開啟了自己復雜而又傳奇的人生旅程。
2.
1929 年,袁殊懷揣著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憧憬,赴日本留學,攻讀新聞學。
在日本的兩年里,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知識,同時也結識了一些進步人士,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
這些思想如同明燈,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讓他對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未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1931 年,袁殊學成回國,回到了繁華卻又充滿危機的上海。
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懵懂的少年,而是一個有著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的青年。
在上海,他結識了新聞界的斗士潘梓年。
潘梓年為人正直,敢于直言,在新聞界有著很高的威望。
袁殊與潘梓年相談甚歡,兩人成為了忘年之交。
潘梓年有一位堂弟,名叫潘漢年,是中共頂尖特工。
在與潘梓年的交往中,袁殊逐漸了解到了潘漢年的事跡,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
潘漢年也注意到了這個充滿熱情和才華的年輕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他覺得袁殊是一個可造之材。
于是在潘漢年的推薦下,袁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從此袁殊有了第一重特殊身份——中共地下黨員。
初入中共特科的袁殊,就像一張白紙,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在地下情報人員的幫助下,他努力學習情報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很快就取得了成績。
他利用自己的記者身份,廣泛結交各界人士,收集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
這些情報為黨組織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也讓袁殊在中共特科中嶄露頭角。
3.
1932 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袁殊結識了中統負責人吳醒亞。
當時上海的局勢十分復雜,各方勢力明爭暗斗。
吳醒亞正在四處招攬人才,以壯大中統的勢力。
袁殊年輕有為,又有著豐富的社會經驗和廣泛的人脈關系,很快就引起了吳醒亞的注意。
吳醒亞有意拉攏袁殊,袁殊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是一個打入中統內部的好機會。
于是他巧妙地與吳醒亞周旋,逐漸贏得了他的信任。
經過一番努力,袁殊成功打入中統內部,成為了兼顧中共特科、國民黨中統的雙料間諜。
為了更好地在中統站穩腳跟,袁殊憑借自己的能力幫助吳醒亞立了功。
吳醒亞對他十分賞識,通過自己的關系,介紹袁殊成為了一名新聲通訊社的記者。
袁殊利用記者身份參加了各種新聞發布會,還受邀參加日本方面的記者招待會。
當時精通日語的記者屈指可數,而袁殊因為一口流利的日語,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現出色,引起了巖井英一的注意。
巖井英一除了是日本駐滬領事館副領事以外,還是臭名昭著的日本特務機關巖井公館的主人。
他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中國人,為日本情報機關服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后,巖井英一覺得袁殊聰明機智,而且對日本有一定的了解,便決定把袁殊發展成外圍人員,充當日本情報機關的情報員。
巖井英一承諾每月支付 200 元的交易費,以換取袁殊提供的有價值的信息。
袁殊深知這是一個危險的游戲,但他為了獲取更多的情報,為了黨的事業,還是毅然決然地答應了。
哪怕就這樣,袁殊便擁有了第三重身份——日本情報機構巖井公館的間諜。
1933 年 - 1934 年兩年間,袁殊在中共、中統和日本情報機關之間巧妙周旋。
他不斷將日本人的情況分送給中共與中統,由于其消息準確、及時,令中統頭目吳醒亞對其刮目相看。
袁殊至此奠定了其在中統情報部門的重要地位,成為了吳醒亞身邊的紅人。
4.
1934 年 5 月,上海作為當時的經濟中心和情報中心,各方勢力錯綜復雜,猶如一張巨大的蜘蛛網。
袁殊深知,要想在這個復雜的環境中生存下去,更好地為黨工作,就必須增強自己的保護傘和拓寬情報收集的渠道。
于是他經過一番運作,加入了青洪幫。
青洪幫在上海勢力龐大,黑白兩道通吃。
袁殊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被上海青幫老大曹幼珊收為關門弟子,成為了與杜月笙同輩的青幫弟子。
從此他在上海的江湖中也有了一席之地,各方勢力都要給他幾分面子。
可是1935 年初,袁殊因身懷多重身份,在一次行動中不小心露出了破綻,被剔出組織。
“斷線”對于特工人員來說意味著“滅頂之災”,袁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情急之下,袁殊不得不想辦法聯系上級。
而他的上級當時正由中共特工科負責人轉調入第三共產國際特工組織任職。
在無奈之下,上級順手將袁殊的親筆信帶入了新組織,再次為袁殊安排了新的上線接頭人。
袁殊在不明就里的情況下,稀里糊涂地成為了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的秘密情報員。
1935 年,袁殊受軍統“怪西人案”牽連入獄。
袁曉嵐得知兒子被捕,心急如焚。
他雖然病重,但還是強撐著身體去向陳立夫求情。
陳立夫與袁曉嵐有些交情,礙于他的面子,戴笠對袁殊不但未深究,而且袁殊在獄中的日子竟比獄外還要逍遙舒適。
在袁殊服刑期間,一直很賞識袁殊的戴笠對他伸出了橄欖枝,希望他加入軍統,留守上海。
戴笠看中了袁殊的才能和復雜的人脈關系,覺得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袁殊經過深思熟慮,覺得這是一個繼續為黨工作的好機會,于是便答應了戴笠的邀請。
不久后,袁殊正式加入軍統,升任軍統少將,擔任軍統局上海區國際情報組組長。
那時袁殊才 26 歲,便已身兼數職,成為特科、中統、日本特務、共產國際特工、軍統五重身份的間諜。
放眼全球,能同時擁有五重身份的人,寥寥無幾。
袁殊就像一顆隱藏在黑暗中的棋子,在各方勢力之間巧妙地周旋,為黨的事業默默地奉獻著。
5.
出獄后,袁殊再次赴日,在日本與巖井英一重新建立聯系。
巖井認為袁殊雖與“怪西人案”有關,但人才難得,因此資助袁殊求學,還為他提供各種關照。由日本軍方情報機構對他進行為期一年的特訓。
在特訓期間,袁殊表面上對日本人言聽計從,努力學習各種情報技能,但他的內心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
日本人不知道的是,他們這是在為自己培養一個厲害難纏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