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一】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的民主黨議員們近日用一份長達91頁的報告,痛批特朗普政府的種種保護主義行徑。幾乎同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新公布的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中國頂尖大學的排名也有所上升。觀察者網此前對兩件事都進行了深度報道。
美國《時代》周刊7月16日借該報告發文稱,在中美競爭日趨激烈之際,特朗普不斷攻擊本國高等教育,可能會削弱美國與中國競爭的能力,還把報告中所說的“將全球領導權拱手讓給中國”放進了標題。
觀察者網國際時政評論員指出,特朗普的這些保護主義行徑在全球范圍內都遭到了廣泛的批評,但因為現在美國國內的“政治正確”,美國民主黨眾議員批評時竟還不忘搬出中國。而且,這些民主黨人心中所想的“全球領導權”實質是全球霸權,“讓”出來中國也不會“收”,它與中國在很多領域“做好自己的事”而實現的全球領先不是一回事,更與中方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格格不入。但《時代》周刊對美國相關問題的批評揭露,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美國在撤退,中國在前進”
“在我們撤退之際,他們卻在擴大影響力。”美參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民主黨人珍妮·沙欣(Jeanne Shaheen)主導的報告中寫道,從媒體廣播到醫療項目,再到開發援助,當美國取消或削減國際項目時,中國就會迅速補上。
《時代》周刊注意到,這份報告是在眾議院共和黨人近期提出一項撥款法案之后發布的,其中包含了進一步削減對外援助的條款。與此同時,中國正在加大外交努力、開放旅游業,并持續提升本國大學在全球的聲譽。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致力于通過增加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科研經費支持、積極引進海外師資,來吸引全球頂尖人才。
最近,這種戰略看到了回報。美國媒體《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編制的2025-2026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中國大陸和香港共有15所高校躋身全球百強。其中,清華大學在榜單中排名最高,從第13名上升至第11名,北京大學的排名從去年的第31名升至第25名,浙江大學也從第51名前進到了第45名。值得注意的是,七年前,能排進全球前100的中國高校僅有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
《時代》周刊指出,雖然美國高校依然占據前十名,但排名的變化表明,在特朗普政府對美國高校進行打壓之際,中國高校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隨著美國在特朗普政府的帶領下從全球領導地位撤退,中國已做好準備、打算積極利用美國的‘戰略真空’。”民主黨人在報告中警告稱,特朗普對高等教育的打壓“為人才流失埋下隱患”。
“當中國描繪一個‘拋下美國’的未來愿景時,美國政府放棄全球領導地位很危險,這將讓美國民眾付出真正的代價。”沙欣說。
特朗普的高壓政策包括削減數十億美元的科研資金、限制國際學生,尤其是針對哈佛大學等美國精英大學。雖然哈佛大學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榜單中仍位列第一,雖然今年的排名尚未完全體現特朗普政策的直接影響,但專家認為,這場高等教育之戰可能會加速亞洲(尤其是中國)高校的全球吸引力,同時讓國際學生對赴美留學望而卻步。亞洲多所高校已開始想辦法吸引考慮外流的美國人才,向受到特朗普壓迫的哈佛大學的國際學生發出了轉學邀請。
“中國大學的全球影響力正在緩慢而長期地穩步增強,”牛津大學高等教育學教授西蒙·馬金森說,“而美國高等教育的動蕩只會加快這一趨勢。特朗普政府為國際競爭對手創造了一個可供填補的空間。”
特朗普政策加速美國人才流失
“早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前,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已在開始遠離美國。”《時代》周刊援引數據稱,在2019-2020學年,中國學生曾是美國國際學生中占比最多的人群,超過37萬人。而到了2023-2024學年,這一數字已下降逾25%,印度學生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群體。
1999年至2023年中國學生赴美人數變化趨勢圖 社交媒體
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2010至2021年間,約有2萬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國前往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
特朗普首次執政期間發起的所謂“中國行動計劃”加速了這一進程。當時,特朗普第一屆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調查與中國有聯系的科學家,將大量在美華裔科研人員置于“獵巫式”調查之下,導致數十名學者被起訴。最終,多數案件因證據不足被撤銷,這一計劃也于2022年被拜登政府叫停。
但批評者指出,“中國行動計劃”存在種族歧視,其制造的恐慌在科研界產生寒蟬效應,迫使大量人才選擇回流中國或前往其他國家發展,阻礙了美國的科研與創新。
2020年時特朗普第一屆政府還推行了嚴格的簽證政策,頒布第10043號公告,禁止就讀于中國“軍民融合”高校的中國學生進入美國或獲得美國簽證,導致1000多名中國學生簽證被取消。
2021年拜登政府掌權后,美國大學協會、美國教育委員會等40多個協會對第10043號公告的“廣泛適用”表示擔憂。拜登5月恢復了中國常規簽證服務,但沒有撤銷該公告。有報道稱,中國留學生因此被拒簽的情況持續到了2023年。
兩國高校的合作也開始變得“冷淡”。過去一年,多所美國大學終止了與中國高校的合作。去年2月,因特朗普政府調查其與中國有關的未公開資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宣布與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解除合作關系。隨后的9月,佐治亞理工學院也因同樣的原因結束了與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的合作。
新一屆特朗普政府最近幾個月也升級了對國際學生的打擊。5月,特朗普加強了對學生簽證申請人的篩選,要求他們公開社交媒體信息,同時表示將開始“積極”撤銷中國學生簽證。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還將外國出生的持有美國綠卡的學生作為驅逐出境的目標,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并威脅削減該校的聯邦資助和合同。
這些做法的影響可能會是深遠的。美國福坦莫大學商學院金融與經濟學兼職教授里克·卡魯(Rick Carew)此前對香港《南華早報》表示,中國出生的學者為美國的學術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兩國之間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他們成為被美國政府審查的對象,而中國高校提供的豐厚資金支持以及能用母語教授下一代中國頂尖學生的機會,讓這些中國頂尖學者更愿意回到中國。
前文提及的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指出,數以千計的中國研究人員已經返回中國。高等教育專家預計,未來中國申請赴美留學的人數可能進一步下滑,轉而選擇留在中國或前往其他國家。
北京一個留學展 美聯社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被國際學生視為首選目的地,而且同時,美國高等教育也從國際學生身上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財政穩定和研究上,”香港大學專門研究高等教育的副教授楊麗麗(音譯,Lili Yang)告訴《時代》周刊,但特朗普的政策將“損害”這一點,“沒有優秀的國際學生,美國的研究和技術可能會逐漸缺少人力,失去其全球領先地位”。
“高等教育從西方轉向東方”
而在大洋彼岸,中國政府持續對高等教育尤其是科研領域進行著巨額投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研發投入已超過7800億美元,達到美國96%的水平,而十年前這一比例僅為72%。
過去五年,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支出穩步增長且已收獲了成果。2018年至2020年,中國發表了全球近1/4的論文,超過美國,并且此后一直保持著這一地位。
《南華早報》分析稱,中國對科研的加碼投入吸引了全世界人才的流入。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數據官鄧肯·羅斯(Duncan Ross)去年對媒體表示,中國在國家、省級和城市層面都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投資,“這并不是說美國高校變差了,他們也在進步,但亞洲高校進步得更快”。
與這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朗普已下令削減數十億美元的聯邦科研撥款,影響范圍涵蓋癌癥、艾滋病、鐮狀細胞病等多個領域的研究。美國科學促進會上周分析稱,特朗普的削減使1/3的基礎科學研究面臨風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預算可能被削減40%。
即使國際學生愿意冒險在特朗普的移民政策下赴美留學,專家認為,科研經費的減少也可能導致美國大學失去全球領先地位,甚至促使美國本土人才流向海外。今年3月,英國《自然》雜志的一項民調顯示,75%的美國科學家正在考慮離開美國。
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國際事務官菲爾·巴蒂(Phil Baty)分析指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心正在發生從西方向東方的結構性轉變,在東亞和東南亞,以及更遠的地方”。
《亞洲時報》5月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稱中國日益壯大的實驗室、科研園區和大學生態系統正在孕育著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中國頂尖科研機構的全球排名不斷攀升,中國研究人員在量子計算、AI和生物醫藥領域不斷取得突破,這些發展勢頭如果持續下去,中國可能很快就會在創新和科技的最高領域與美國匹敵,甚至超越美國。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