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傳說中,李靖是鎮壓四方的托塔天王。他的府邸為金光洞,坐騎是神獸,就連麾下的昆侖奴,也是力大無窮的侍從。
然而,當孩童仰望寶塔在握、不怒自威的神像時,可曾知曉托塔天王的原型,卻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天神,而是威震八方的將軍。
他曾在長安刑場直面生死,在江南煙雨蕩平割據,在玄武門前沉默不語,在陰山風雪封狼居胥,在青藏絕域揮斥方遒。
李靖以凡人之軀,行軍神之事,為帝國掃平一切敵人。他不需要托在手中的寶塔,來彰顯個人的神力,他本就是大唐堅固的基石。
而他的光芒,更足以刺破一切神化的迷霧,托起貞觀盛世。
李淵的“死敵”
李靖絕非出身寒微。
他的祖父李崇義為殷州刺史,父親李詮任趙郡太守,舅父更是攻滅陳國,擒拿陳后主的隋朝名將韓擒虎。
可以說,他是名副其實的“官三代”。
然而,李靖的鋒芒,卻未被父輩的榮耀所遮蔽。
少年時,吏部尚書牛弘就驚嘆李靖有“王佐之才”,名臣楊素則指著自己的座位斷言道:“你早晚要坐此位。”
贊譽如影隨形,前程風光無限。
可惜,在大廈將傾的隋末亂世,各地野心家紛紛揭竿而起,建立自己的“山頭”,又豈能容李靖安享尊榮。
當李靖手持隋煬帝的命令,前往太原防備突厥時,他卻敏銳地察覺到了太原留守李淵意圖謀反的心思。
“忠君報國”的信念驅使他不能坐視不管,李靖竟拋下軍隊,偽裝成囚徒,欲前往江都,向隋煬帝告發。
諷刺的是,李靖晝伏夜出,東躲西藏,歷經無數艱險,方才抵達帝都長安,可等待他的卻是刀斧手。
對于告密者,李淵恨之入骨。
好在,臨死之際,李靖突然高呼:“公興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豈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李世民慧眼識珠,不僅求李淵饒過了李靖的性命,還將他收為帳下親衛。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為了盡快統一全國,李世民帶著房玄齡等人,自西向東打,而李靖則跟隨趙郡王李孝恭踏上了平定南方的征途。
在江南,盤踞荊襄、自立為梁帝的蕭銑,成為李靖初試鋒芒的“磨刀石”。
然而,李淵秉性狹隘、睚眥必報,對于李靖告密的行為,仍還有極大的怨恨。他有意派遣李靖南征,除之而后快。
因此,當唐軍行至峽州,被天險所阻,寸步難行時,李淵令峽州刺史許紹處死李靖的密詔,也緊隨而至。
幸運的是,許紹憐惜李靖的才能,竟未下手。他還冒死上表力陳,李靖方才僥幸從李淵的猜忌中,暫且脫身。
經此事,李靖深知亂世之中,致命的兇險,非沙場明槍,而是廟堂暗箭。他為人更為乖巧,行事更為慎微,
大唐的柱石
621年,李靖輔佐李孝恭,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就以疾風掃落葉般,徹底蕩平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蕭銑。
李靖的付出,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當捷報傳到長安時,李淵龍顏大悅,親自下旨冊封李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
從此刻起,李靖不再是李淵心中的“刺”,也不是險些被“冤殺”的囚徒,而是大唐帝國南方版圖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