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著一口帶北京口音的上海話,和阿姨爺叔“嘎三胡”(上海話“聊天”),互聯網內容創作者“Fu大爺”于夫,喜歡上海歷史、建筑,喜歡在上海Citywalk,他常常把鏡頭對準上海馬路弄堂,體驗這里的風土人情,“我想把這里的故事說給大家聽?!?/p>
不過,他也偶感遺憾?!氨热纾乙恢碧貏e喜歡上海的歷史保護建筑,但是不少地方每年只在世界文化遺產日那天開放一次,我也搶不到票,就只能在書上看看?!比缃瘢种卸嗔艘话选拌€匙”——這把“鑰匙”,就是互聯網內容創作者“滬九條”。上海這座城市,正主動為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敞開大門。
于夫在車墩影視基地,為松江拍攝宣傳片。
給創作者無限天地
昨天(15日),《上海市關于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滬九條”)在于夫的朋友圈里刷屏了?!皽艞l”提出,推動全市地標景區、文博場館、特色街區、時尚空間以及重大節展賽會等場景資源向創作者開放,提供創作便利。
這位扎根上海的老北京咧嘴一笑:“這下太好了,政策直接給我們‘開路’了!”
從想拍攝上海歷史建筑“無門可入”,到如今能暢想“進到那些現在進不去的地方”,“滬九條”帶來的便利,正是這座城市給予互聯網內容創作者最踏實的“底氣”。“希望‘滬九條’落地后,能讓我們更方便地去參觀那些歷史建筑,看看那些具有老上海韻味的設計。”他說。
于夫在上海交響樂團門口集合帶隊一場城市騎行活動。
從北京搬到上海,源于一個工作機會。2016年,于夫抱著“哪怕不成功,也能回北京發展”的念頭,來到上海。當時,他對上海話一竅不通,也完全不會想到,多年以后自己會與這座城市深深綁定在一起。吸引他留下來的,正是這里開放包容、求真務實的文化氛圍。
“比如前段時間,我發布了一條參觀芬蘭奧盧城市醫學院的視頻,視頻里說,沒想到現在醫院這么先進。”視頻發了之后,很多網友給于夫留言,希望看看上海的醫療設備?!暗窃趺磁臄z醫院?我沒有門路。我就只能試著聯系上海網信辦,其實我心里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因為這件事情是給別人‘添麻煩’的。但是只過了半天,就有人聯系我說,可以去瑞金醫院拍攝?!?/p>
“在上海,很多人不會因為怕給自己添麻煩,而武斷地拒絕別人的一些要求。只要他們認為這件事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就會不遺余力地幫助別人去實現,這一點非常好。上海的創作環境對我而言一直是非常寬松的?!庇诜虮硎?,這種環境給創作者們無限天地,可以自由“施展拳腳”。
于夫兼職外賣小哥體驗生活。
上海處處是選題
互聯網內容創作只是于夫的“兼職工作”,他不指望賺錢牟利,但卻堅持“日更”。
“在上海處處是選題,哪怕是一棵梧桐樹都能講出故事。”于夫說,“日更”對他而言,從來不是一件難事。“我沒有特別地去找過選題,只是看到有什么好玩的事就拍下來,記錄我身邊最真實的上海。上海根本不缺故事,每一棟建筑不僅能講述自己的故事,還能挖掘里面每一個來來去去的人的故事。你在街邊同一個爺叔‘嘎三胡’,就能聊出很多好玩兒的事情來?!?/p>
龍年伊始,于夫騎車在上海用軌跡畫了一條龍。
他癡迷于上海歷史建筑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有一次,于夫在大光明電影院的展覽中,看到一個作家曾經提到:一百年前,上海是遠東的中心?!拔覀兌贾垃F在的上海非常繁華,然而很少有人了解原來的上海是整個亞洲、遠東的中心。”因此,他不斷地挖掘研究上海的歷史,在他的視頻里一一呈現。“這不僅是上海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p>
從初到上海連方言都聽不懂,到后來成了“上海故事”的講述者,如今“滬九條”帶來更大創作空間,于夫說:“其實無論是不是網絡大V,哪怕只是想要從事內容創作這個職業,你都可以來上海試試?!?/p>
正如于夫在視頻號簡介中寫的——“現在就開始,一切都不晚”。
原標題:《上海發布新政,這個北京人笑了》
欄目主編:李曄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題圖為于夫在浦東美術館,參加西班牙旅游局相關活動。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俱鶴飛 實習生 許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