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 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旨在修心明性,啟迪智慧,請讀者朋友注意辨別。
很多人以為念佛是為了求解脫、修慈悲、積功德。但真相往往沒那么體面。念佛也可能是一種心理操作,一種道德化的自我裝飾。表面在修行,實際是在維護一個“我比你更清凈”的角色。看起來是在行善,其實是在維持一個內心設定:“我比較高尚,我比較懂,我在修,我是對的。”
問題是,如果佛陀從未評判善惡,如果真正的修行不是為了當“更好的人”,那我們念的到底是佛,還是自己的幻覺?這一點,值得深想。
一、
有些人念佛,不是為了了生死,而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別人更干凈。
寺里有個居士,法號“明善”。每天早起打坐三小時,抄經兩卷,放生五百條魚,還喜歡在佛堂門口搖頭嘆氣,專挑別人吃葷、穿短袖、沒打坐的毛病說。誰一犯錯,他就念一句:“業障重啊。”聽著像是在勸善,其實是在宣告:“你不如我。”這種人,一進道場就像進了表演廳,慈悲、溫和、戒律一套一套的。他活在自己的清高里,還以為自己已在菩提邊上站崗。
有一次,他在茶堂喝茶,一個剛入門的小年輕不懂規矩,大聲說了句“佛祖怎么不早點降世收了貪官?”明善放下茶碗,臉都沉了:“慎言!佛祖怎可妄議?”那少年嚇得賠禮道歉,連茶也不敢再喝。但角落里一個老和尚咧嘴笑了,輕聲說了句:“心里有佛,不怕笑佛。”
很多人來學佛,不是為了放下自我,而是為了打造一個更體面的“我”。以前不被重視,現在戴了念珠、穿了海青、聽過開示,忽然有了道德發言權,說起話來多了幾分“我懂”的架勢。他們以為自己是“好人”,其實是好人的“扮演者”。你問他為何吃素?他說是護生。但回家看到螞蟻上桌,拍得比誰都狠。你問他為何念佛?他說是求凈土。可凡事不順,就甩出一句“他們果報要來了”,帶著冷冷的快感。
這種快感,是修行最大的陷阱——道德優越感。心理學家早有定論:人一旦抓住某個“我是對的”立場,就會本能地貶低其他立場,從而獲得精神快感。這種快感比金錢長久,比愛情穩定,比色欲更安全。因為你在“我是對的人”這個設定里,可以隨時批評別人,卻不必檢討自己。修行人陷進去,表面是念佛,實則在享受一種潔凈感——一種“你們在煩惱中掙扎,而我已超脫”的錯覺。
佛陀在經中從未說“好人會得救”,也未說“惡人注定下地獄”。他只講因果。《中觀論》里講:“智者不知善惡,唯照諸法如實。”善惡是因緣和合下的臨時標簽,不是終點,也不是身份。可有些人卻把“善”變成了固定造型,把“修行人”變成了表演角色。他們不再追問“我是誰”,而開始執著“我不是誰”——我不是貪婪者,我不是愚癡人,我不是那個罵人的。我比他們清靜。
這類“我不像他們”的執念,比“我想解脫”更容易上癮。就像你打開社交媒體,看到一個修行者發一張抄經的照片,配文:“今日早課圓滿,愿眾生平安。”你以為這是慈悲的祈愿,其實可能是:“我今天早起、抄經、還心懷眾生,你做了什么?”這種在“善”里的自我炫耀,比炫車炫表還隱秘,但殺傷力更大——它毒害的不是別人,是自己那顆原本想要解脫的心。
佛陀不收集“好人”,也不點贊“慈悲留言”。他只是想問:你行善,是為了真的清凈,還是為了維持別人眼中那個“高尚的你”?你念佛,是為了看破生死,還是怕自己在人群中“不夠好”?問題真正危險的地方是——你自己都分不清。
二、
問題來了:佛陀怎么看善惡?
這是修行人繞不過去的一關。多數人以為佛陀是來鼓勵行善、懲惡的,是慈悲的法官,是宇宙的調解員。但真的如此嗎?在《阿含經》中,佛陀面對提問時說:“善惡非佛所定,唯因緣果報自生。”意思是,佛不評判。他從不說“你是對的”,也從不說“你是壞的”。他只看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