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被中國制裁五年之久的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終于在東盟外長會議的間隙實現與王毅外長的首次面對面會晤。這場來之不易的會談持續一小時,卻在兩個關鍵必答題上陷入僵局——當王毅外長聚焦臺灣問題與貿易爭端時,魯比奧卻以“中美總會存在分歧”的外交辭令輕巧帶過,未能回應中國核心關切,無疑是交了一張零分答卷。
魯比奧會后面對記者鏡頭時,熟練地堆砌著“建設性”“積極”等外交辭令,稱兩國存在戰略穩定機會。然而當觸及臺海與貿易公平這兩個中方關心的核心問題時,他的回應卻暴露了本質。臺灣問題上,王毅早已在年初通話中申明這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此次會晤更強調美方必須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但魯比奧僅以“總會存在分歧”搪塞,刻意模糊美臺勾連的實質行動。貿易爭端上,王毅直指美國單邊關稅政策破壞全球供應鏈,要求停止將經貿政治化。而魯比奧卻避談特朗普政府對22國加征20%-50%關稅的野蠻政策——尤其巴西已因50%關稅向WTO申訴并威脅對等報復。
更諷刺的是,他暗示東南亞國家可能獲得“更優惠稅率”,試圖分化中國與東盟關系。這場被美方稱為“突破”的會談,本質上仍是魯比奧為擺脫外交孤立的自救。作為被中國制裁者,他無法踏足中國大陸,東盟會議成了唯一能接觸中方高層的“中立場地”。其迫切性背后,是美國貿易戰的騎虎難下:8月中旬中美關稅“休戰”90天期限將到期,全球多國關稅反制箭在弦上,美國急需中國在貿易戰場“放水”。
魯比奧的逃避姿態,折射出美國對華政策的深層撕裂。首先角色上,作為特朗普欽點的鷹派國務卿,他需要維持對華強硬人設。但作為外交掌門人,又不得不承認“美國無法承受與中國完全脫鉤的代價”。這種撕裂導致其言行反復——一邊尋求會晤,一邊在東盟會場暗指中國“貿易不公”,鼓吹“印太戰略”對抗中國影響力。同時,經濟現實方面,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已遭反噬。美國貿易逆差從2017年5660億美元飆升至2024年1.21萬億美元,制造業就業不增反減。當巴西總統盧拉宣布“沒有義務使用美元貿易”時,美元霸權裂痕已現。
另外盟友的信任危機,魯比奧向東南亞兜售“優惠關稅”的承諾,暴露了美國對盟友的功利態度。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恰與王毅在東盟倡導的“反筑墻設壘、護多邊貿易”形成鮮明對比。面對魯比奧的模糊戰術,王毅外長在會談中劃出清晰邊界,臺灣問題沒有模糊空間。中方將魯比奧此類政客列上制裁名單,正表明對核心利益的寸步不讓。
當美方試圖以“戰略穩定”等抽象概念稀釋主權議題時,中方直指要害——臺灣是中美關系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另外,貿易公平不容雙重標準。針對美國“既要中國接受高關稅,又要中國配合供應鏈重組”的單邊邏輯,中方以暫停部分非關稅措施的日內瓦共識為籌碼,要求美方取消全部對華不合理關稅。這種以斗爭求合作的策略,正在重塑中美博弈規則。
會談結束后,魯比奧向記者預言“特朗普與中國領導人會晤可能性很高”。然而這道附加題的回答,恰恰暴露其戰略短視——若美方繼續在核心議題上玩文字游戲,元首會晤不過是空中樓閣。吉隆坡的這場交鋒再次證明:當中國將核心利益凝練成必答題時,任何回避實質的“外交辭令”都只能收獲零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