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為什么十四億中國人,找不到十一個會踢球的人?為什么中國足球每況愈下,被譏諷為“足球病夫”,不僅技術弱,還士氣低落,毫無拼勁?最近對韓國和日本兩場都落敗,表現奇差,球員好整以暇,讓球迷失望透頂。而征戰回來的球員被發現帶著四五個大箱子,被猜測是去采購血拼,掀起網上一片罵聲。
中國的足球被網民毒罵與調侃。過去十多年,中國足協領導層都爆發過不少貪腐事件,失去了公信力,球員與教練都面對千夫所指,但罵者自罵,始終找不到對策。
蘇超的崛起,以草根業余足球的方式,掀起了狂潮,找回了飄遠已久的血性。即便他們球技不見得可以比肩職業賽,但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真誠,不會打假球是最基本的底線。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外賣小哥、教師、工程師、高中生、廚師等,都是社會的橫切面,只要愛足球,有一定水平,就會上場拼殺。
這也是中國足球轉彎的時刻。從地方的聯賽開始,掀起地方的認同,走出足協舉國體制的僵硬,以更靈動的身影來投入比賽。由于現在中國足球的俱樂部,民企都逐漸離開,國企成為主流,失去了市場化的開放與績效考核的動力,贏球輸球都無所謂。中超成為了一個扁扁的足球,沒有力氣和底氣,任人唾罵,變成了一個全國人民痛恨的對象。
如今蘇超的熱潮,意外創造了地方經濟的龐大內需,帶動了澎湃的煙火氣經濟。周邊產品、餐飲、球迷專列,形成文旅產業鏈爆紅,讓球場內外驚艷。
其他省份也開始復制蘇超模式,浙江、安徽、河南、山東、廣東等地都聞風而動,不甘后人,要迎頭趕上,搭上草根快樂足球的列車。
香港也滿懷期待,要趕上這一波熱潮。因為香港曾經是亞洲的足球冠軍城市。老一輩香港人還記得,當年南華與巴士的大戰轟動全城。由于五十年代臺灣的足球人才不足,香港足球華人精英被邀請跨刀,姚卓然、黃志強、莫振華等名將都球技精湛,是香港家喻戶曉的人物。一九五四年的馬尼拉亞運和一九五八年的東京亞運,香港足球精英出戰,力壓日本、韓國等勁旅,榮膺亞洲冠軍,傳為一時佳話。
這些光榮的歷史,帶來夢想的基礎。香港新落成的?德體育館擁有現代化的設備,可以成為足球夢想起飛的新根據地。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從蘇超到粵超到港超,都是挽救中超的最新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