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以色列國會三名議員日前抵臺,與蔡英文會面,回程接受《耶路撒冷郵報》專訪時直呼臺灣為“國家”,并揚言“臺以合作可牽制北京”。我駐以使館發言人當天深夜發布四點聲明,措辭之嚴厲、回應之迅速,為近十年罕見。
這趟行程其實早有預謀。三名議員里,未來黨的阿維·科恩、利庫德集團的埃利·哈贊、還有獨立議員尤瓦爾·斯坦尼茨均屬對外事務委員會,過去兩年一直試圖把臺灣塞進國會預算,金額從2022年的200萬美元翻到今年的720萬美元。預算文件白紙黑字寫著“強化與民主伙伴之科技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打誰的牌。更扎眼的是,他們出發前一周剛收到美國“傳統基金會”電郵,列出“亞洲行程建議”,臺灣排在第一行。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以色列國內正為司法改革吵翻天,內塔尼亞胡支持率跌到28%,反對派需要爆點。阿維·科恩承認,這次竄訪是“向北京秀肌肉”,意在提醒選民“我們不怕中國”。然而以色列經濟數字擺在那里:2024年對華出口135億美元,占全部出口11%,其中芯片制造設備占38%。一旦北京把海關清單拉長48小時,以方企業每天就要少收3700萬美元。特拉維夫商會連夜發聲明,就差沒把“別作死”寫在標題里。
中東火藥桶也在滋滋作響。4月以色列轟炸伊朗駐敘利亞領事館,7月初又空襲加沙,伊朗革命衛隊放話“血債血償”。北京在聯合國兩次呼吁克制,以色列強硬派卻嫌中國“拉偏架”。于是有人動起歪腦筋:拿臺灣當籌碼,逼中國閉嘴。算盤打得響,卻忘了中國在中東的另一組數字——2023年中海油與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簽下的液化天然氣長協,一口氣鎖定2400萬噸;沙特阿美在盤錦的煉化綜合體,投資837億人民幣。中國不缺替代選項,以色列卻缺中國訂單。
美國這回沒跟著起哄。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柯比被問到此事,只回了句“我們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隨即把話題轉回烏克蘭。路透社評論稱,拜登政府在臺海問題上“不想被盟友拖下水”。更微妙的是,美國防部原定7月與以色列聯合軍演的“杜魯門”號航母戰斗群,臨時改道阿曼灣,給外界留下“敲打”聯想。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北京的動作更快。15日凌晨,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司長撥通以色列外交部副總司長電話,通話持續38分鐘,用詞從“關切”升級到“堅決反對”。同日,海關總署對以輸華光學檢測設備啟動追溯檢查,企業需補交原產地證明。這意味著每一臺從海法港起運的機器,都可能在北京天竺保稅區多躺兩周。以色列《國土報》直言,中國沒喊制裁,但“技術性延誤”足夠讓以方芯片廠抓狂。
島內也有雜音。民進黨側翼寫手把三名議員捧成“民主騎士”,卻不敢貼出一張軍售合照。原因很簡單:以色列國防軍現役裝備里,40%的電子火控芯片來自中國大陸供應鏈。臺軍想買“鐵穹”,以色列敢賣,大陸就能把交貨期無限期押后。美國《防務新聞》提醒,臺海若起沖突,“鐵穹”攔截彈的第一級伺服電機,寧波廠商一斷貨就成了廢鐵。
更尷尬的是,以色列駐美大使赫爾佐格原定本周赴國會山游說追加對以軍援,日程卻被民主黨領袖臨時取消。私下傳出的理由是:“別在臺海節骨眼上給拜登添堵”。盟友的沉默讓耶路撒冷嗅到危險——華盛頓可以容忍以色列轟炸加沙,卻不會容忍它攪亂臺海劇本。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內塔尼亞胡14日晚召集安全內閣,原定討論黎巴嫩邊境局勢,結果前20分鐘都在爭論“要不要讓議員閉嘴”。財政部長斯莫特里赫主張“強硬到底”,能源部長卻甩出一張圖表:如果中國把2025年天然氣采購轉向卡塔爾,以色列利維坦氣田每年將減少8.5億美元收入。會議室里瞬間安靜。
眼下球在以色列腳下。駐以使館聲明最后一句留了余地:“以方能否切實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將決定兩國關系的下一步。”翻譯成大白話:懸崖勒馬,還有得談;一意孤行,自己買單。中東的太陽照常升起,但特拉維夫的地平線,已經飄來一朵寫著“一個中國”的烏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