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讀者聊了很久,他從20歲步入職場,在三四個城市、五六個公司干過,然后在45歲丟掉了工作。
畢業時候找了家小公司,干了大半年后發現沒前途,于是孤身去大城市找機會,順利進入大公司,一干七八年,并在這期間談戀愛、買房和結婚生子。
本來按照他的計劃,想著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升職加薪,然后到了中層再看有什么機會。沒想到三十而立的時候項目發生變化,他所在部門裁撤,內部給出的安置大家不滿意,他就跳槽了。
“幾乎是重新開始”,他在新公司慢慢找位置,找朋友,找根基,而在他差不多穩定下來的時候,他被裁撤了,補償都有,但他還是很沮喪。
想著每個月的房貸、小孩學費和家庭開支,他顧不上安頓自己,馬上再去找工作,數年時間跳了幾次,有的是他不愿意,有的是別人不愿意,反正最后他發現自己年齡越來越大,而余地卻越來越小。
經濟基礎決定家庭基礎,貧賤夫妻百事哀。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隨著他待在家里的時間越來越長,夫妻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妻子習慣了之前的消費水平,很難接受捉襟見肘的日子。
他自己心里慚愧,有時候看到老婆大手大腳消費,他是既心疼又無奈。錢包越來越癟,他越來越恐慌,為了避免坐吃山空,他跟朋友一起投資了個飯店,平常沒事也去轉轉,過了一把當老板的癮。
飯店倒是沒有賠錢,而且生意越來越好,都要開分店了,但他作為小股東也被出局了,錢沒有損失,朋友還給了利息,可他心里不是滋味。
然后去了股市,這次是吃了大虧。很快經濟狀況就入不敷出了,為了避免跟老婆吵架,他只好借貸度日,想著找到工作慢慢還,可合適的工作怎么也找不到。
等老婆孩子都發現家里沒錢了,他只好攤牌,老婆這次沒跟他吵架,素來要面子的她轉頭找了份超市推銷的工作,停了各種美容、咖啡、健身等店里的卡。這讓他心里更難受,最后發現唯有自己做點事才行,“哪怕跑網約車、跑外賣也必須賺錢了”。
中年失業后才醒悟,自己原來成了“局中人”:順從、隨大流是陷阱
“我其實心里早有了決心,但總要等現實推一把才行動”,等到這時候,他就有了個覺悟,那就是他原來以為一切是正常的,公司就是人來人往,新陳代謝。
畢竟公司要發展,可他現在發現他們這些“老人”走了后公司也沒有發展啊,年輕員工跟老員工的努力程度差不多,在工作態度上還不如老員工呢,想起自己二十多年的辛辛苦苦,究竟有什么意義?
讀了那么多年的書,經受了那么多年的商業、職業訓練,怎么就養家糊口都困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