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帥準確來說,有四個“老總”,一個“總”,五個“帥”的叫法,這都是軍中約定俗成的,后面這些稱呼叫習慣了,一度比較難改,甚至勞煩毛主席親自出動,針對軍中各位元帥的叫法,發了一份文件來糾正,不過還是有兩位元帥的稱呼被得以保留,直到現在,我們都那么親切地喊他們!
四個老總分別是朱德朱老總、彭德懷彭老總、賀龍賀老總、陳毅陳老總,這幾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領導過早期的武裝起義;其二,主導過軍隊的創建;其三,擔任過方面軍或野戰軍總指揮。很多人會說,陳老總似乎沒有領導過早期的武裝起義,其實,陳毅的主要功勞在于南方三年的游擊戰,他是我黨在南方的實際武裝領導人,為我黨在南方保留了革命的火種,是當之無愧的老總。但具體上,在軍中約定俗成還是朱德、彭德懷、賀龍這三個人老總稱呼得多。
一個總就是林彪林總,林總不能稱老,一則林彪歲數小,二是林彪擔任戰略區總司令時間較晚。不過林總這個稱呼也是公認的,軍中除了毛主席以外,其他人都叫他林總。毛主席稱呼林彪是林彪同志。比如周總理曾經在有關東北邊防軍事宜致電毛主席:
毛主席:廿三晚召集有關各方討論邊防軍補充及東北供給問題,東北來人均與會。關于后勤部分,已根據我給他們的方針,議定解決辦法五項,茲先送請批閱。關于人員補充,待聶由北戴河回,再偕往林總處商決。
這份電報,周總理對于聶榮臻只說了聶,但是對林彪則稱呼為林總。
其余五個人就稱“帥了”。劉伯承其實也有資格稱呼為老總,他不僅參與了南昌起義,而且他1926年11月發動瀘順起義時間更早,是中國共產黨力圖掌握武裝的一次勇敢嘗試,成為黨在大革命時期爭取改造舊軍隊的一個范例。不過,劉帥是伏龍芝軍事學院高材生,他非常希望軍隊能夠正規化,即使在稱呼上也是如此,所以他在129師的時候,讓大家叫他劉師長;在中野時候,讓大家叫他劉司令員。
羅榮桓也可以叫羅帥,但不能叫羅總了,因為羅帥不是軍事方面負責人,也可以稱呼為羅政委。徐帥是紅四方面軍的旗幟,一般叫徐帥,主要是在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期間沒有擔任戰略方面總司令。聶榮臻、葉劍英叫聶帥、葉帥,則基本沒啥爭議。
一直到了1959年,毛主席發了一份文件:
這份文件說明林總、彭總、賀總已經是軍中約定俗稱了,經過這一次整頓,后面軍中基本很少用老總、總的稱呼了,一律稱呼為同志,而且執行得比較嚴格。但軍中有兩個人例外,陳毅說,“我們黨只有4個人的稱呼可以加上崗位。一位是毛主席,一位是周總理,一位是朱總司令,一位是彭老總。那是幾十年來形成的習慣,不能改變。不必去改變它。對于其他人,我們必須相互稱呼為同志,不用再討價還價?!币虼?,主席和總理已經不在軍中,十大元帥就只有朱老總、彭老總的稱呼得以保留。《史記-淮陰侯列傳》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段子:
劉邦問韓信:“我這種水平,能帶多少兵?”
韓信回答:“陛下不過能帶兵十萬?!?/p>
劉邦問:“那你呢?”
韓信回答:“臣多多而益善耳?!?/p>
劉邦笑著繼續問:“既然這樣,為什么卻被我擒住了?”
韓信回答:“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
確實,“能領兵者,謂之將也;能將將者,謂之帥也”,帥才和將才是有區別的,將才的特長是善領兵,帥才的最大特點是善將將。
但其實將才也并不是憑空而來,從天而降的,也是需要經過培養,逐漸成長。最頂尖的帥才還有另外一個特點,不僅僅“善將將”,而且還善于培養將領,把軍事人才錘煉成名將。
我軍十大元帥,固然人人都有能力“善將將”,但善于培養將領,指導軍事人才成才為獨當一面的名將,只有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