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佛門中有一則令人困惑的現象:有些虔誠吃素的修行者,非但未能消除業障,反而在修行路上愈發坎坷,身心備受煎熬。這與我們通常認知的"吃素積德、消業培福"大相徑庭。
《楞嚴經》中佛陀明示:"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不食眾生肉,是人解脫。"既然吃素是解脫之道,為何有人越吃素業障越深?這背后隱藏著怎樣被忽視的關鍵要點?
唐代貞觀年間,長安城中有一位名叫王德昌的富商,家財萬貫,在城中頗有聲望。王德昌年過四十,膝下有三子兩女,妻子溫婉賢淑,按理說應是人生贏家。可這位王老爺心中卻有著旁人不知的苦悶。
三年前的一個夜晚,王德昌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他看見無數受苦的眾生向他哭訴,有的說他前世欠了債,有的說他今生造了業。醒來后,王德昌驚出一身冷汗,從此便對因果業報之說深信不疑。他開始四處尋訪高僧大德,想要了解如何消除業障。
有位游方僧告訴他:"布施乃六度之首,能消業障,積福德。施主財富豐厚,若能廣行布施,必能消除業障。"王德昌聽后如獲至寶,當即決定大力布施。
起初,王德昌的布施確實贏得了眾人的贊譽。他在城中修建了三座橋梁,方便百姓出行;捐建了兩所學堂,讓貧寒子弟有書可讀;每逢災年,他總是開倉放糧,救濟貧民。長安城中,提起王德昌的大名,無人不豎起拇指稱贊。
可王德昌心中的焦慮并未因此減輕,反而越來越重。他開始變得極為敏感,生怕自己布施得不夠多,不夠好。每當看到街上的乞丐,他就心生愧疚,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每當聽說哪里有災難,他就寢食難安,恨不得傾家蕩產去救助。
更讓他困擾的是,他發現自己開始用布施的多少來衡量一個人的品德。看到那些布施較少的富商,他心中就生出優越感;看到那些比他布施更多的人,他又妒火中燒。有一次,同城的另一位富商李員外捐建了一座寺廟,花費比王德昌的任何一次布施都要多,王德昌竟然整夜失眠,心中充滿了不甘和憤怒。
王德昌的妻子柳氏最先察覺到了丈夫的變化。她發現王德昌變得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對家人發脾氣。有一回,小兒子不小心打翻了飯碗,王德昌勃然大怒,罵道:"你可知道這一碗飯能救濟多少窮人?如此浪費,真是造業!"把孩子嚇得哇哇大哭。
柳氏試圖勸說丈夫:"老爺,您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咱們家雖然富裕,但也不能無節制地布施啊。況且您現在脾氣越來越壞,這樣如何能消業障?"
王德昌聽了更加憤怒:"婦人之見!你懂什么叫修行?我這是在積功德,消業障!你們這些人只知道貪圖享受,不知道因果報應的厲害!"
從那以后,王德昌更加變本加厲。他不但自己瘋狂布施,還要求家中所有人都要節衣縮食,把省下來的錢用于布施。傭人們原本的月錢被減了一半,他說這是讓他們也積功德。家中的飯菜越來越簡單,他說奢侈浪費會增加業障。
家中的氣氛變得極為壓抑。妻子柳氏整日以淚洗面,孩子們也變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怒父親。就連那些傭人也開始偷偷議論,說老爺是不是魔怔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王德昌雖然布施了大量財物,但他的生意卻開始走下坡路。幾筆重要的買賣莫名其妙地失敗了,有幾個合作多年的商戶也突然中斷了合作。王德昌把這些挫折歸結為自己布施得還不夠,于是更加瘋狂地捐錢捐物。
有一天,王德昌的大兒子王志遠實在看不下去了,跪在父親面前哭訴:"爹,您再這樣下去,咱們家就要散了!您看看娘,都瘦成什么樣了?您看看弟弟妹妹,他們還是孩子啊!您這樣真的是在修行嗎?"
王德昌怒不可遏,抬手就給了兒子一個耳光:"逆子!我這是在為你們積德!你們現在受點苦算什么?等我把業障消除了,咱們家就會興旺發達,子孫后代都會受益!"
王志遠捂著臉,眼中滿含淚水:"爹,您真的覺得現在的您還是原來那個慈祥的父親嗎?您現在動不動就發怒,動不動就打罵家人,這樣的心境,真能消業障嗎?"
這句話如同利劍一般刺中了王德昌的內心。他突然愣住了,看著兒子臉上的巴掌印,看著妻子憔悴的面容,看著其他孩子害怕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說不出的困惑和痛苦。
是啊,他這三年來確實布施了無數財物,可為什么自己變得如此暴躁?為什么家庭變得如此不和?為什么生意反而越來越糟糕?難道布施不是消業障的法門嗎?難道自己做錯了什么?
這一夜,王德昌徹夜未眠。他開始反思自己這三年來的所作所為,越想越覺得哪里不對勁,可又說不出問題出在哪里。他想起了剛開始布施時的那種喜悅和滿足,想起了后來逐漸生起的焦慮和憤怒,想起了對其他人的要求和控制,想起了自己變得越來越急躁的脾氣。
第二天一早,王德昌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去拜訪城中最德高望重的慧明禪師,請教自己心中的困惑。
慧明禪師住在城南的慈云寺中,這位禪師德行高深,從不輕易見客。王德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寺中,懇請求見。
知客僧看他神情憔悴,便問道:"施主可是有急事?"
王德昌苦笑道:"是啊,是有急事。我心中有疑惑,不解則寢食難安。"
知客僧見他確有誠意,便引他到方丈室外等候。不久,慧明禪師緩緩走了出來。這位禪師年約六旬,面容祥和,雙眼清澈如水,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
"阿彌陀佛,施主遠道而來,可是有何疑惑?"慧明禪師的聲音平和溫潤。
王德昌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大師,弟子心中困惑已久,還請大師開示!"
慧明禪師伸手示意他起身:"施主請起,有話慢慢說。"
王德昌起身后,將自己這三年來的經歷詳細講述了一遍。說到激動處,他甚至流下了眼淚:"大師,弟子真誠布施三年,為何不但沒有消除業障,反而家庭不和,生意不順?弟子做錯了什么?"
慧明禪師靜靜地聽完,良久沒有說話。王德昌心中更加忐忑,生怕禪師不愿開示。
終于,慧明禪師開口了:"施主,你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布施?"
王德昌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把財物施舍給需要的人,這樣可以積功德,消業障。"
慧明禪師微微搖頭:"施主所說,只是布施的表象。真正的布施,關鍵在于發心。"
"發心?"王德昌有些疑惑。
慧明禪師點頭:"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而每一種布施,都有上中下三品。下品布施求回報,中品布施求功德,上品布施無所求。"
王德昌聽了,心中一震。他想起自己布施時總是想著要消業障,要積功德,這難道就是下品或中品布施?
慧明禪師繼續說道:"施主,你布施三年,可曾真正關心過那些受施者的感受?可曾想過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讓王德昌陷入了沉思。他想起自己每次布施時,更多想的是自己能積多少功德,很少真正去了解那些受施者的真實需求。有時候,他甚至會因為對方感謝得不夠熱烈而心生不滿。
"還有,施主強制家人節衣縮食來配合你的布施,這樣的布施,真的是善行嗎?"慧明禪師的話如醍醐灌頂。
慧明禪師看著王德昌困惑的神情,緩緩開口:"施主,你的困惑并非個例。許多修行人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布施如此,其他修行法門亦然。"
王德昌聞言,心中更加急切:"大師,那什么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弟子真心求教!"
慧明禪師沉思片刻,忽然問道:"施主,你可曾聽說過這樣的怪事?有人嚴格吃素多年,本想消業積德,卻反而業障更深,災禍連連?"
王德昌一愣:"這...怎么可能?吃素不殺生,本是慈悲之舉,怎會增加業障?"
慧明禪師點頭:"正是如此。世人皆以為吃素必定積德,殊不知若方法不當,發心不正,吃素反而成了造業之源。這種現象在修行界屢見不鮮,卻少有人能參透其中奧秘。"
王德昌心中震撼,急切地問道:"大師,這是為何?"
慧明禪師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施主,你既然誠心求法,貧僧便要為你揭示一個驚人的真相。吃素本是解脫之道,為何有人越吃素業障越深?這其中有一個被所有人忽視的根本要點,正是這個要點,決定了修行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