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看現在,中美關系可以說是最復雜的國家關系。雖然兩國在經濟以及其他方面有了多多少少的合作,但是兩國也一直針鋒相對。
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假設:如果中美之間不幸爆發戰爭,那將是一場足以讓全球陷入“生靈涂炭”境地的災難,所以為了和平,談判才是最主要的。對此有專家一針見血地說:他們很多時候只相信拳頭的力量,不打服不認輸。
磕磕絆絆的中美關系
回溯到20世紀中期,當時的國際局勢變幻莫測,中美關系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歷了劇烈的震蕩。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尚未完全散去,中國國內的局勢卻已然緊張。美國出于自身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考量,選擇扶持國民黨政權。在當時的美國看來,扶持國民黨可以維護其在華的利益,同時遏制共產主義勢力在亞洲的擴張。
所以美國向國民黨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和經濟支持,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影響中國的政治走向。然而,歷史的發展往往不遂人愿,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打敗了蔣家王朝,最后建立了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對抗期,尤其是抗美援朝以后。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隨即派兵介入,并將戰火燒到了中朝邊境,嚴重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毅然決定要入朝作戰。這場戰爭,是中美兩國之間第一次正面的軍事較量。在戰場上,中國軍隊以簡陋的裝備,對抗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及其所謂的“聯合國軍”,最終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這場戰爭,讓美國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的力量和決心,也讓兩國之間的敵意達到了頂峰。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美之間幾乎沒有任何官方往來,彼此視對方為主要的敵人,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中美兩國都開始重新審視彼此的關系。當時,蘇聯的勢力不斷壯大,對美國和中國都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兩國之間出現了緩和關系的契機。
比如1971年的著名的乒乓外交,正所謂“小球轉動大球”,乒乓外交不僅打破了中美之間長期的隔絕狀態,也為兩國的官方接觸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不久,在基辛格的斡旋之下,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才逐漸正常。
中國威脅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這是兩國關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建交之后,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這種合作給兩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對中國而言,中美建交為中國打開了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門,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從一個相對落后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的綜合國力也在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改善。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科技領域,中國在5G通信、人工智能、高速鐵路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的橋梁、港口、高速公路等建設規模和技術水平都位居世界首位。
中國的崛起,讓世界為之側目,同時也讓美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長期以來習慣于在全球范圍內占據主導地位,不愿意看到任何國家對其霸權地位構成挑戰。
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壯大,美國逐漸將中國視為其長期的頭號對手。美國開始在國際舞臺上處處針對中國,散布“中國威脅論”。他們認為在東方,中國是頭號對手。
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中國的經濟真的在崛起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全球經濟體系中更多扮演著“參與者”角色,依托低成本勞動力和資源優勢融入國際產業鏈。但進入21世紀后,中國經濟呈現出“總量擴張”與“質量提升”的雙重突破: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0年GDP總量已達到美國的70%以上,在新能源汽車、光伏、5G等新興產業領域,中國企業從技術跟跑到標準制定,逐步掌握話語權。
更關鍵的是,中國構建了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這種全產業鏈優勢讓美國意識到,中國已不再是可以隨意掌控的“供應鏈環節”,而是能獨立構建經濟循環體系的競爭對手。
第二,中國的軍事發展有目共睹
冷戰結束后,美國憑借11艘核動力航母、全球部署的軍事基地以及領先一代的武器裝備,構建起“無人能及”的軍事威懾體系。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速度與方向,讓這種優勢不斷被稀釋。
2018年公布的軍事實力對比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發展路徑并非簡單復制美國模式,而是針對性打造“非對稱優勢”:東風-41洲際導彈射程覆蓋全球,可突破現有反導系統,東風-21D、東風-26被稱為“航母殺手”,讓美國航母戰斗群在西太平洋的活動不再“高枕無憂”,殲-20隱身戰機、山東艦航母等裝備的列裝,標志著中國已具備區域拒止與遠洋護衛的雙重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國防科技實現了從“跟蹤模仿”到“自主創新”的轉變,量子通信、高超音速武器等領域的突破,讓美國首次感受到“技術代差”可能被逆轉的壓力。筆者認為,軍事力量的平衡打破,比經濟競爭更能刺痛美國的安全神經,因為這直接威脅到其通過軍事優勢維持全球秩序的底層邏輯。
第三,國際影響力
在傳統國際體系中,美國通過主導國際組織、輸出價值觀、構建軍事同盟等方式維持影響力。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亞投行等新型國際合作平臺,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這種理念并非推翻現有體系,而是對其進行補充完善,卻恰好擊中了美國“霸權式治理”的短板。
即使已經擁有11艘航母,美國海軍仍然覺得不夠用
當越來越多國家選擇在經貿合作中與中國深度綁定,在國際議題上認同中國提出的解決方案時,美國感受到的不僅是“盟友體系松動”的現實壓力,更是對自身價值觀“普世性”的質疑。
大國之間的對抗沒有贏家
其實美國若不能擺脫“霸權焦慮”,繼續以“拳頭思維”處理對華關系,最終只會加速自身霸權體系的消耗。
關稅戰期間,其財長曾公開表示“全球多數國家在經濟博弈中對美國妥協,唯有中國敢和美國叫板。”這恰恰反映了美國的心態:它習慣了通過施壓獲取利益,而中國早就知道他們是紙老虎,不會再上當。
可以說,越是施壓,中國越注重自主創新,越是遏制,兩國在關鍵領域的競爭越激烈。
另外,美國太平洋艦隊前司令曾坦言,“東風-26的列裝,讓美軍在關島的軍事基地首次面臨實質性威脅”。這種“威脅感知”并非空穴來風,當中國的區域拒止能力覆蓋第一、二島鏈,當中國海軍艦艇總噸位超過美國海軍在亞太的部署規模,美國長期以來的“絕對安全優勢”自然不復存在。
專家說得對,無論如何,不管美國是通過關稅壁壘限制中國商品,還是通過其他手段打壓中國,最后都會讓美國的對華戰略陷入“用力越猛、效果越差”的困境。
還是那句話,如果美國繼續以“拳頭思維”處理對華關系,那大國之間的對抗沒有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