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財政部發布了一份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截至5月底,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債總額已經達到了9.0458萬億美元,刷新了歷史紀錄。乍一看,美國的財政似乎沒有太大問題,但細看就會發現幾個值得關注的動向,其中最扎眼的,就是中國繼續減持美債,而且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個月了。僅5月一個月,中國就減持了9億美元,如果按照整個季度來看,累計減持達到了280億美元。
有分析認為,中國一方面是為了優化自己的外匯儲備結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范風險。畢竟,眼下特朗普的關稅戰正推高通脹,美聯儲政治化加劇波動,美債的“安全資產”光環正加速褪色。與此同時,中方也正將目光投向黃金,6月份又增持了7萬盎司,連續八個月“囤金”不停步,總儲備沖到2298噸的歷史高位。究其原因也不難理解,黃金這玩意兒不依賴任何國家信用,不怕制裁,還能對沖美元波動風險。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提速的當口,黃金儲備就是給貨幣信用“壓艙”的實打實支撐。
不過,就在中國減持的消息公布沒多久之后,美國的動作就來了。7月17日上午,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悄然進入了南海,伴隨的還有驅逐艦“斯特雷特”號和補給艦“瓜達盧佩”號。雖然這不是美國第一次這么干,但這次時機特別微妙,美軍這套航母打擊群已經在外部署了240多天,已經算是“超負荷運轉”,卻還是硬著頭皮闖進南海,這無疑是在赤裸裸地挑釁。
當然,不排除一種可能,美方或許想通過展示軍力來穩住金融市場。但問題是,這一招現在的效果真的越來越差了。南海這塊地方,中國立場鮮明,不容挑釁,美軍這一套航母艦隊進入,只能算是刷存在感。真正的問題還在于美方到底想干嘛?是想談,還是想繼續打“貿易牌”和“關稅牌”?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特朗普。此前有傳聞稱,他有意訪華,甚至有可能出席中國的9月3日閱兵式。按理說,這應該是一個外交上很不錯的機會,尤其是中美兩國在瑞士、倫敦接連有過接觸,氣氛看起來也還行,中方還專門發出邀請。就連特朗普那邊,面對記者追問時也沒否認,而且還有點躍躍欲試的意思。
畢竟,美國現在經濟壓力大,哪怕表面上看起來沒出事,但核心產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制造業復蘇乏力,消費信心不足,再加上全球局勢亂糟糟,特朗普當然希望能讓中方拉一把。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本身就具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和合作空間。特朗普如果真帶一個龐大的企業代表團來訪,確實是一次絕佳的商業機會,對中美關系也可能起到推動作用。
不過,就在傳出特朗普可能訪華看閱兵的同時,美國商務部突然宣布,對中方陽極級石墨征收高達93.5%的初步反傾銷稅。加上之前的稅率,綜合關稅將高達160%。要知道,石墨是制造新能源電池的重要原料,尤其是特斯拉等電動車企最核心的供應品,這波操作幾乎等于在中美經濟合作的大門上再加一把鎖,消息一出,特斯拉股價當天應聲下跌。
這件事背后的邏輯也不難看懂。一方面,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特朗普團隊希望借加稅的方式“薅點羊毛”,來補貼國內的財政漏洞;另一方面,這也可以借機“教訓”一下馬斯克。兩人從政治和商業層面早就不對付,馬斯克組建新黨、進軍政壇更是徹底撕破臉。加征石墨稅不僅增加電動車生產成本,也算是在“狙擊”馬斯克的一招狠棋。
更深一層的考量,其實是為下一輪貿易談判做鋪墊。中美目前雖然已經達成一些階段性成果,但雙方的核心分歧根本沒解決。這種時候,美方故意制造摩擦,目的是為了多拿談判籌碼,這套路其實早就不新鮮。只不過,此舉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特朗普大概率是趕不上9月3日的閱兵,一方面是氛圍已被破壞,另一方面,他在行動上也還沒有安排好訪華行程。
而且,當前中美之間圍繞稀土和關稅的博弈還沒到尾聲。根據雙方的協議和磋商節奏來看,真正的節點很難在8月底之前到來。不到那個時間點,雙方都不愿意先松口,自然也不會安排這種高規格的外交訪問。再加上10月份還有亞太經合會議和東盟峰會,那時候才是真正的外交高峰期。如果屆時條件成熟,特朗普可能會選擇順勢來華談判,那也比現在倉促趕赴閱兵要更有實效。
當然,對中方來說,其實特朗普來不來參加閱兵、什么時候來訪問,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美方到底有沒有誠意。如果只是為了增加談判籌碼而搞“套路外交”,中國自然不會隨之起舞。現在中方也很清楚該怎么做:你來談,我們就談,但必須是互相尊重、合作共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