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可以讓人卑微到什么地步?1946年,毛主席家的窗戶壞了,請了一個50多歲的老木匠來修。窗戶修好以后,毛主席就留老木匠在家里吃飯。主食就是黃小米加一點大米,毛主席喜歡叫它“金銀元寶飯”。菜也和平時一樣,當然少不了毛主席最喜歡的辣椒。
老木匠沒有想過自己能被毛主席留下吃飯,被邀請坐下之后整個人都顯得十分局促不安,毛主席笑著說了一句:“老人家,今天你可有口福了。”
老木匠聽了這話也就放松多了,毛主席親切的“老人家”瞬間將他們的距離拉近,老木匠紅著臉坐下,雙手放在膝蓋上來回摩挲著。
毛主席熱情的夸贊著自家的“金銀元寶飯”,說是味道香的不得了,周圍的警衛員也是笑著沒有說話。
老木匠一生節儉,那里吃過多好的食物,正想著這次拖了毛主席的福一飽口腹之欲,飯就開始上桌了,老木匠沒好意思盯著飯菜一直看,但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鉆。
等大家都坐下,開始動筷子吃飯的時候,老木匠才看清這“金銀元寶飯”原來就是小米、大米、紅薯飯,十分樸實的食材,但是讓人看起來就很有食欲。
下飯菜就簡單的多了,只有一盤辣椒和小菜,辣椒是毛主席很愛吃的一種才,幾乎是每餐必有,毛主席也是無辣不歡,吃辣椒也會讓他想起來曾經風云激蕩的往事。
老木匠一看,心中也對毛主席的樸素作風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特意等毛主席動了筷子他才開始吃飯,毛主席第一口就夾了一口紅辣椒。
紅辣椒拌起元寶飯有滋有味的,毛主席吃的眉頭舒展,老木匠的拘束也在毛主席的詢問引導下慢慢消散,他很自然的說起了自己的身世。
原來,他是從河南來的,家中人口多,條件又不好,孩子們吃不起飯上不起學,他也只能跟著木匠學手藝,好在他這從小就在山里跑的孩子,手腳利落又能吃苦耐勞,木匠活不好干,但他卻好歹能混口飯吃。
干了一輩子,走南闖北,動蕩年代沒少吃苦,就這樣,他也飽經風霜變成了如今銀絲滿布的樣子,“窮”和“吃不起飯”彷佛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印記。
所以毛主席招呼他吃飯,在他心中已經是天大的“恩情”了,在他的記憶當中,誰敢招呼誰吃飯,這不是面子不面子的問題,是自己家少口吃的可能就要餓死人的血淋淋的現實。
毛主席為了招待老人家,特意多加了小米,黃燦燦的看起來就營養豐富,要不是老人家在,毛主席也只吃兩種品類結合的“二米”飯。
其實這是毛主席一直以來養成的習慣,打起仗來哪有那么多講究呢,大家的條件都不好,毛主席也是粗糧吃到底,即使是糙米野菜也照樣吃的津津有味。
甚至等建國之后,毛主席還因為食堂老給他做精米而急眼,不僅是因為毛主席樸素,也是因為他老人家懂得“養生”,精米吃多了就會四肢無力,哪里有吃粗糧的人身體健康呢?
當然這些話毛主席也提了幾句,大家都點了點頭,飯桌上的氣氛慢慢熱烈起來。
老人家像是打開了話匣子,開始感嘆起了自己的童年,因為偷吃家里的存糧而被滿院子追著打,這事在他們周圍都不新鮮,哪一家不打孩子?
孩子總是貪嘴的,在糧食短缺的年代,偷吃哪怕一口飯,都是多大的罪,這話題說起來就有些沉重了,不管到了什么年代,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如果不是沒有吃的能要人命,誰舍得向孩子伸手。
有吃的才有尊嚴,這事毛主席早就想明白了,所以他才要帶領農民翻身做主人,百姓缺衣少食嘗遍人間疾苦,沒有毛主席提倡人人平等,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
別看毛主席將咱們國家帶到了一條光明大道上,他老人家可真是沒享受過好日子,吃飯穿衣哪一樣都是精打細算,節儉的讓人心疼。
飲水思源,如今咱們過著幸福生活,可千萬不能忘了咱們偉大的毛主席!
信息來源:原文登載于中國紀檢監察雜志2016年3月31日關于“毛澤東的家風故事”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