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0年10月,朝鮮半島的戰火迅速逼近鴨綠江邊。
美軍的飛機頻繁越過我國領空,炸彈如雨點般落下,給邊境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在這危急的局勢下,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的決策,如同刻不容緩的號角,急需被敲定。
而志愿軍司令員的人選,卻成了擺在眾人面前的一道難題,遲遲未能決斷。
“同志們,美軍越過三八線只是早晚的事。一旦戰火蔓延到東北,咱們新中國的工業命脈可就危險了!”毛主席手里夾著香煙,眉頭緊鎖,在大幅的朝鮮半島地圖前走來走去,神情凝重地說道。
他的目光緊緊盯著地圖上的鴨綠江,仿佛能透過地圖看到邊境地區百姓們驚恐的面容。
“現在最要緊的,就是趕緊確定志愿軍司令員的人選。”他接著補充道,語氣里透著不容置疑的緊迫感。
會議室里的氣氛瞬間變得緊張起來,眾人都陷入了沉思。
朱德摘下眼鏡,一邊擦拭,一邊第一個發言:“這可是個重擔子啊,司令員既要能打硬仗,還得對東北的情況了如指掌。”朱德的話讓眾人更加意識到這個職位的重要性。
彭德懷端起搪瓷缸,喝了一大口茶,目光緩緩掃過參會的眾人,嘴唇動了動,卻終究沒有說話,只是微微皺著眉頭,陷入了沉思。
他深知這個決定的艱難,每一個候選人都各有優劣,而此時的時間卻異常緊迫。
“粟裕怎么樣?”周恩來輕輕翻開面前的文件,若有所思地說道,“蘇中七戰七捷、豫東戰役、淮海戰役,哪一場不是硬仗?特別是孟良崮戰役,愣是把國民黨的王牌整編七十四師給打得落花流水!”
一提到粟裕,在場的人都紛紛點頭,臉上露出認可的神情。
在解放戰爭期間,粟裕這個名字簡直就是創造奇跡的代名詞。
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那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粟裕面臨著國民黨軍三面合圍的巨大壓力,可他硬是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崇山峻嶺間巧妙穿插。
他指揮著部隊如同靈動的游龍,在敵人的縫隙中穿梭,成功將張靈甫的部隊圍困在山巔。
這場戰役的勝利,讓國民黨軍隊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當時就連蔣介石都痛心疾首地哀嘆:“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讓人痛心、最讓人惋惜的一件事!”粟裕的軍事才華和指揮能力,讓所有人都對他寄予了厚望。
“我同意恩來的意見。”劉少奇放下手中的鋼筆,認真地說道,“朝鮮戰爭剛爆發的時候,中央就組建了東北邊防軍,當時軍委已經任命粟裕為司令員兼政委,他來指揮志愿軍,再合適不過了。”
然而,聶榮臻卻皺起了眉頭,臉上滿是擔憂之色:“最近收到華東局的消息,粟裕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很不樂觀啊。”
他說著,翻開面前的電報,聲音也變得沉重起來,“頭疼、高血壓、腸胃病,這些年打仗落下的病根,現在全都找上門來了。”
會議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毛主席站在大幅的朝鮮半島地圖前,靜靜地凝視著,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兩個月前給粟裕發的那封電報。
當時還特意叮囑他“安心休養,痊愈后再赴任”。
可誰能想到,美軍仁川登陸之后,戰局急轉直下,變得如此嚴峻,哪里還能等得起呢?
散會后,周恩來快步叫住聶榮臻:“你親自給上海發個電報,詳細問問粟裕的真實病情。”
他望著窗外漆黑的夜色,語氣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來,“這場仗,我們輸不起,司令員的人選,更是容不得半點差錯。”
而此時,遠在上海的粟裕,正靜靜地躺在華東醫院的病床上。
頭疼發作的時候,他感覺整個腦袋像是被無數根鋼針猛刺,又像是要被炸裂開來一般,疼得他連睜眼的力氣都沒有。
枕邊放著一封還未拆封的電報,他心里清楚,那一定是中央發來的。
可他也明白,自己這身體,恐怕等不到康復的那一天了,想到這里,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和落寞。
1950年10月的上海,秋風裹著細雨,沒完沒了地敲打著華東醫院的玻璃窗。
潮濕的空氣里,滿是讓人不安的氣息。
而在北京中南海,氣氛同樣壓抑。
周恩來手里緊攥著聶榮臻加急送來的回電,眉頭越擰越緊,臉色也越來越難看。
電報上不過寥寥幾行字,卻像鉛塊一樣沉重:“粟裕同志每天得吃三次止疼藥,頭疼厲害的時候,連坐都坐不住,醫生建議先停下所有工作好好休養。”
“讓羅瑞卿立刻動身去上海!一定要找醫生問清楚,到底是什么情況!”周恩來重重地把電報拍在桌上,聲音里滿是焦急和無奈。
從中央決定密切關注粟裕病情,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天。
可戰場上哪會等人?美軍的攻勢越來越猛,根本不會停下腳步,等著下一個三天。
在上海的病房里,粟裕正把一條冰涼的濕毛巾敷在額頭上,想緩解一下那鉆心的頭疼。
護士小周輕手輕腳地走進來,小聲提醒道:“首長,北京又發來新電報了。”
粟裕擺了擺手,喉結動了動,聲音虛弱地說:“不用念了,我心里清楚。”
他望著窗外,梧桐樹的影子在白墻上晃來晃去,這讓他想起了1946年的蘇中戰役。
那時候,他忍著胃痛,三天三夜沒合眼,帶著戰士們沖鋒陷陣。
可現在,他連抬手翻本書的勁兒都沒了。
兩天后,羅瑞卿匆匆趕到醫院,站在病床前,看著粟裕深陷的眼窩、蒼白的臉色,一時語塞,不知該怎么開口。
“粟司令,中央讓我……”
“別瞞我了。”粟裕打斷他的話,雖然聲音沙啞,但語氣十分堅定,“我知道,美軍已經越過平壤了,戰機稍縱即逝,不會等我病好了。”
說著,他掙扎著想坐起來,小周趕緊上前扶住他。
“你回去告訴主席,就說我……”話還沒說完,一陣劇烈的頭疼突然襲來,粟裕疼得臉色煞白,雙手緊緊攥著床單,指節都變得慘白。
羅瑞卿紅著眼眶回到北京,在匯報會上,他拿出醫生開的診斷書,聲音哽咽著念道:“神經衰弱,有時候眼睛看不見東西;腸胃也不好,吃不下飯;血壓高得嚇人,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
會議室里,一片寂靜,只能聽到沉重的呼吸聲。
毛主席反復摩挲著電報,想起1948年,粟裕堅持推遲渡江作戰,力主在中原打大仗時,那股果敢堅決的勁兒。
再看看現在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樣子的粟裕,心里滿是心疼和惋惜。
“給粟裕回電,讓他別操心別的,安心養病。”毛主席掐滅煙頭,嘆了口氣說道。
會議結束后,毛主席單獨留下周恩來,神情嚴肅地說:“林彪那邊,你再去談一談。四野的兵,他帶了這么多年,熟門熟路,眼下也只能再和他商量商量了。”
躺在病床上的粟裕,每天都讓小周給他讀報紙上的朝鮮戰報。
有一天,當聽到美軍竟然轟炸丹東的消息時,他突然抓住小周的手腕,急切地說:“扶我起來!”
他顫抖著伸手去夠枕邊的鋼筆,可剛把筆握在手里,紙上就暈開了一大團墨跡——他連握筆寫字的力氣都沒有了。
“小周,你說……”粟裕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眼神里滿是不甘,“要是我還能站起來,是不是就能去朝鮮,和戰士們并肩作戰了?”
小周趕忙轉過頭,偷偷擦掉臉上的淚水,不敢讓粟裕看見。
病房外,走廊里的廣播正在播報美軍繼續向北推進的新聞,字字句句都清晰地傳進屋里,像針扎一樣,刺痛著粟裕的心。
2.
1950年10月的北戴河,寒意隨著海風一陣陣地往人骨頭縫里鉆,呼嘯的風裹挾著浪花,不停地拍打著療養院的窗戶。
就在上海的粟裕被病痛糾纏得痛苦不堪,北京的會議室里眾人還在為志愿軍司令員人選急得團團轉的時候,林彪正躺在搖椅上,雙眼緊閉,右手不停地按壓著突突直跳的太陽穴。
屋內暖氣開得很足,可林彪還是裹著厚厚的毛毯,整個人蜷縮在椅子里。
床頭柜上,幾種止疼藥片雜亂地擺放著,無聲訴說著他身體的不適。
“總理到了。”警衛員輕輕推開門,壓低聲音提醒道。
林彪緩緩睜開眼,費力地撐著扶手起身,臉上擠出一抹僵硬的笑容:“外頭天這么冷,還勞您大老遠跑一趟。”
周恩來大步走到窗邊,目光凝重地望著灰蒙蒙的海面,海面上翻涌的浪花就像此刻緊張的局勢:“美軍已經占領平壤,下一步怕是直奔鴨綠江了。中央商量著,想讓你掛帥出征,四野的部隊你帶了這么多年,指揮起來肯定順手。”
林彪沉默許久,伸手拉開抽屜,拿出一疊文件攤在桌上:“您瞧瞧,美軍光飛機就有1100多架,咱們能起飛作戰的還不到200架。更別說他們手里還有原子彈,這仗……”
說到這兒,他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后化作一聲嘆息。
“當年打遼沈戰役,咱們的裝備比國民黨差遠了,”周恩來轉過身,眼神堅定地看著林彪,“不還是被你帶著四野啃下了錦州這塊硬骨頭?”
“今時不同往日啊!”林彪連連搖頭,站起身在屋里來回踱步,“現在的對手是美軍,武器裝備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說著說著,他突然雙手抱住腦袋,臉色瞬間變得慘白,“這頭疼又犯了,疼起來整夜整夜睡不著,實在撐不住。”
這場談話最終不歡而散。
回到北京后,周恩來在會議上如實匯報:“林彪對出兵朝鮮顧慮太多,再加上身體也吃不消,恐怕很難承擔長時間指揮作戰的任務。”
毛主席敲了敲煙灰缸,眉頭緊鎖:“那就再開一次會,聽聽大家還有什么想法。”
兩天后,會議室里煙霧繚繞,眾人爭得面紅耳赤。
彭德懷一直盯著墻上的朝鮮地圖,突然猛地一拍桌子,大聲說道:“林彪說裝備不行,當年紅軍打白軍,就靠著小米加步槍,不照樣打勝仗?”
“彭總,這次咱們面對的可是美軍啊!”有人忍不住提醒。
“美軍咋了?”彭德懷提高嗓門,目光如炬,“他們有飛機大炮,咱們有人!有人就能打!當年百團大戰,咱在華北平原和日軍真刀真槍地拼,不也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
他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聲音里滿是豪情。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林彪的加急電報送到了。
電報上的字跡歪歪扭扭,潦草得幾乎認不出來:“頭疼病愈發嚴重,實在無法承擔重任。”
毛主席放下電報,重重嘆了口氣:“看來,咱們得重新物色人選了。”
他望向窗外漸漸暗下來的天色,腦海里浮現出1948年林彪在遼沈戰役前深思熟慮的模樣,那時的果敢堅決,和現在的猶豫不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在北戴河的療養院里,林彪靜靜地盯著墻上的軍事地圖,手指在鴨綠江的位置久久停留。
警衛員端著藥走過來,小聲問道:“首長,真的不再考慮考慮去朝鮮指揮作戰嗎?”
林彪把藥片一口吞下,重新躺回搖椅,語氣低沉:“這事兒不是我愿不愿意就能決定的,你不懂,這場仗,難打啊……”
3.
在中央最初商討志愿軍司令員人選時,劉伯承的名字曾多次被大家提起。
作為從槍林彈雨中闖出來的名將,劉伯承的軍事才能,在黨內軍內一直備受認可。
劉伯承愛讀書、肯鉆研,對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都有深入研究。
他不光埋頭啃書本,還特別擅長結合實際,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戰場上。
不管是謀劃大戰略,還是制定具體戰術,他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讓人不得不佩服。
在戰場上,劉伯承更是一員虎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就參與指揮了不少關鍵戰役。
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不管局勢多復雜,他都能保持冷靜,想出巧妙的辦法破局,帶著部隊一次次化險為夷。
抗日戰爭爆發后,劉伯承帶著部隊在華北和日軍死磕。
七亙村戰斗就是他的經典戰例。按照老規矩,一個地方不能設兩次埋伏,可劉伯承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同一個地方連續設伏兩次,打得日軍措手不及。
這一仗,不光狠狠打擊了日軍的氣焰,還讓國內外的軍事專家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到了解放戰爭,劉伯承和鄧小平搭檔,打了許多扭轉戰局的大仗。
千里躍進大別山那次,部隊頂著重重困難,硬是插到敵人的心臟地帶,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打開了新局面。
后來的一系列戰役中,劉伯承憑借出色的戰略眼光和指揮能力,帶領部隊一路攻城拔寨,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在一次重要的軍委會議上,當大家又一次討論起司令員人選,不少人都提到劉伯承時,朱德總司令卻第一個站出來,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他緩緩站起身,臉上滿是憂慮,語氣沉重地說:“不是咱們不想用劉伯承,實在是眼下這情況,用不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