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三天, 歐盟兩大領導人科斯塔和馮德萊恩就要訪華了,這兩位可謂是比美總統特朗普還要難纏的人,中方甚至一天之內連發了兩道警告。那么這二位要來中國談什么呢?中方又為何把丑話說在了前頭?
7月21日,中國外交部宣布,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將于24日訪華,并與中方高層進行領導人會面。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也是歐洲在中美之間重新平衡的關鍵年,這兩大領導人的到來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然而在宣布這一消息之前,歐盟突如其來的一道制裁令使這次會晤提前蒙上了一層陰影。
上周,歐盟宣布對部分中資銀行及五家中國企業實施制裁,理由是這些實體被認為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有關。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歐盟因涉俄因素制裁中企了,俄烏沖突這三年里,歐盟一開始還是質疑中國不公開支持烏克蘭,后來就演變成懷疑中國幫助俄羅斯規避西方金融制裁,再到現在,直接在無證據的情況下,指責中方“軍援”俄羅斯,甚至是通過北約之口,宣稱中國是俄烏戰爭的“關鍵決策者”。
歐盟之所以這么炒作,本質是多重戰略意圖與內部矛盾交織的結果。俄烏沖突持續千余日,西方在戰場上以多欺少卻節節敗退,對俄制裁也未達預期效果,俄羅斯經濟反而展現韌性。歐盟對內不好交代,只好將鍋扣在中國頭上,以掩蓋自身的戰略失誤。
另一方面,歐盟也要為對華勒索制造籌碼。綜合當前的消息,馮德萊恩和科斯塔此次訪華攜帶了四大議題:要求中國站邊烏克蘭、解決所謂“產能過剩”問題、解除稀土管制和降低投資壁壘。歐盟炮制中國“助俄”的虛假敘事,旨在通過“道德綁架”迫使中方在經貿領域讓步,并換取戰略資源的解禁。
然而,以上每個議題中歐已經交鋒過不止一次,歐盟明知道中國的答案,卻還是硬要將之塞在峰會議程當中和中方討價還價,比起美總統特朗普沒完沒了地加稅顯得更加難纏。而更加棘手的是,歐盟的立場比美國還要捉摸不透。
特朗普上臺之后,美歐關系因美國加稅而漸行漸遠,歐洲這才動了轉向中國的念頭,但最近特朗普政府重返“聯歐制華”路線,又讓習慣了跟從美國的歐盟有所反復,所以歐盟對中國的強硬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向華盛頓交“投名狀”。
中方看穿了歐盟的投機心態,借著這次的制裁一天內發出了兩道警告。第一道來自商務部,發言人就歐盟第18輪制裁明確表示了“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并強調歐盟這么做違反了“中歐領導人共識精神”,在歐盟兩大領導來華前夕,商務部提到這一點,顯然是在給這二人提個醒。
第二道來自外交部,同天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對此表態,他直接將歐盟的行為定義為“損害中國企業的合法利益”,并強勢表示中方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從會前的交鋒來看,“談得艱難、成果有限” 將是本次峰會主調,歐盟“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戰略焦慮注定雙方核心分歧難解,這次頂多或就技術性議題達成妥協。但是中方已用“強烈不滿、堅決反對”這8個字為會談定了調,歐盟若繼續“吃飯砸鍋”,中國碗里的羹,歐洲一勺也分不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