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11月,長安太極殿中。
當51歲的史萬歲手持功勛簿,高聲怒斥“將士有功,奈何被廷臣壓制”時,隋文帝楊堅突然暴怒。
滿朝文武噤若寒蟬,殿前武士隨聲而至。在重錘擊腦下,大隋開國以來極為驍勇的戰將,暴死朝堂。
史萬歲不是最先被殺的功臣。
此前,右武侯大將軍王世積,因“星象謀反”株連九族;左武衛大將軍虞慶則,也以“私議儲君”的罪名,腰斬于市。
他也不是最后被殺的功臣。
賀若弼平陳首功,卻困死詔獄,子孫盡亡;高颎制定開皇律,可血灑刑場,諸子流放;而楊素功蓋大隋,仍逃脫不了“毒殺”的命運。
然而,史萬歲卻是死得最慘的功臣。
那么,隋文帝為何要當眾誅殺史萬歲?他究竟做錯了什么?史萬歲所說的“廷臣”,又指的是誰呢?
少年英豪
昭武九姓,古西域的傳奇。
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商旅起家的粟特人,以康、安、石、史諸姓,行走天下。
史萬歲,既出自昭武九姓,又是粟特人。他的先祖自中亞而來,在五胡亂華時,東遷京兆杜陵。
然而,史萬歲的身上,卻沒有胡人“色彩”。他長相英俊,儀表非凡,自幼就嫻熟弓馬,膽魄過人。
可他卻非只會好勇斗狠的莽夫。少年時,史萬歲就喜好兵書,常秉燭夜讀,更習得一手神鬼莫測的占候之術。
15歲那年,史萬歲隨父親史靜參加邙山之戰。當北周諸將歡慶勝利、戒備減弱時,他卻敏銳的察覺到危險的逼近。
于是,史萬歲力勸父親卸去帥鎧,改穿士卒服飾。
沒過不久,蘭陵王果率五千鐵騎突襲,周軍陣線瞬間崩潰。而史靜卻因有所準備,成為繼宇文憲、王雄之后,少數成建制撤退的部隊。
也正因此,史萬歲在北周聲名鵲起。
可惜,在宇文邕隨后發起的滅齊之戰中,史靜卻戰死了。
28歲的史萬歲得以蒙“父蔭”,承襲“太平縣公”的爵位,并被授予開府儀同三司,躋身北周高級將領行列。
然而,宇文邕病逝后的北周政權,也已搖搖欲墜。
四處平叛
580年,周宣帝突然暴亡,他的兒子幼小、孱弱,楊堅就以“隨國公”的身份,獨攬大權,意圖篡位。
不久后,宇文泰的外甥、相州總管尉遲迥,不愿坐視宇文氏滅亡,親率三十萬大軍,起兵反抗楊堅。
當時,楊堅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征調諸路總管合兵。沉寂多年的史萬歲,也追隨亳州總管梁士彥踏上了平定叛亂的征途。
值得一提的是,大軍行至馮翊時,雁陣掠過長空。史萬歲有意“炫技”,挽弓說道:“請為諸君射第三雁。”
隨著弓弦聲響起,領頭第三雁應聲而落。
而在鄴城戰場,史萬歲更是展現了他強大的個人實力。
當尉遲迥親率萬人猛攻,平叛軍左翼崩潰時,史萬歲則單騎突入敵陣,斬叛軍都督綦連猛于馬下,扭轉了敗局。
因此,在史萬歲回返長安后,楊堅為了拉攏他,當即冊封他為上大將軍。
581年,楊堅篡周建隋。
繼位之初,楊堅對功臣、宿將猜忌頗深,總認為會有人效仿他,取而代之,故頻頻發起政治清算。
而史萬歲也被牽連到爾朱績謀反案中。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從功勛卓著的上大將軍,淪為了不入流的敦煌兵卒。
有趣的是,史萬歲并未自暴自棄,反而愈發“追求上進”。
戍邊敦煌時,面對戍主的言辭羞辱,史萬歲單騎深入大漠,劫掠突厥部落,成就了小兒不敢夜啼的“敦煌死神”之名。
阿波可汗寇邊后,聽聞突厥勇士巴特爾神勇無敵,史萬歲翻越百里高山,效力陣前,一刀將他斬殺,迫使突厥退兵、結盟。
589年,史萬歲升任車騎將軍,投身到平陳作戰中。
縱然,他的功勛不如賀若弼、韓擒虎耀眼,僅獲開府之銜。可他真正的舞臺,卻在陳朝覆滅后。
滅陳后,江南豪強借遷民流言,煽動大規模叛亂,婺州汪文進、越州高智慧、蘇州沈玄儈紛紛稱帝割據。
楊堅急命心腹楊素為行軍總管平亂。
楊素率主力自海路追剿高智慧,將看似“送死”的兩千步卒交給了史萬歲,命他掃蕩叛軍蜂起的婺州。
當主力部隊在建康受降時,史萬歲卻由東陽小道插入敵人腹地,摧枯拉朽般蕩平蔡道人、汪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