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停地“進食”:一方面是吃飯,一方面是學習。
在8歲到18歲這個階段,可以說是一個進食的高峰期,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人在這個階段的食量很驚人,而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就吃不動了,等到七八十歲,吃飯更是稀少。
學習也是類似的情況,18歲之前都是知識的堆積階段,很多人在18歲后就基本不讀書了。現在有些中年人以為自己每天都在看手機學習,這多是自欺欺人。要知道,手機內容的多元化和碎片化是一回事。
多就是少,少就是多。收藏夾里密密麻麻堆積“知識”的人并不是真的愛知識愛學習,而是一種貪欲的驅動。
或者說,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浪費。
人不是容器而是導管:40歲后才明白,知識和金錢的價值都在于流動
很早就讀到過木心的“導管論”,我幾乎每天在小便的時候都會印證這段話:
常以為人是一種容器,盛著快樂,盛著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哀流過,導管只是導管。各種快樂悲哀流過流過,一直到死,導管才空了。瘋子就是導管的淤塞和破裂。
后來看曹德旺表示自己家門口的貔貅跟別人不一樣,他是專門在后面開了一個洞,“只進不出,還不得憋死。”
于是我就想到知識和金錢都應該是流動的,而那些只知道積攢、只進不出的人,實際上是吝嗇,是守財奴,這樣就意味著心小、心窮,其實等于受苦。
等我過了40歲后,就愈發體會到輸出價值才是對的,利他就是利己,有輸出才有輸入,解決別人的問題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
通則不痛。現在很多人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問題,確實跟“導管的不通”有關系。
結構決定功能,人的本質就是導管。
想一想,我們從生到死一輩子,究竟是在活什么?現在你忙忙碌碌,以為自己很重要,努力賺取金錢,買車買房,用很多物質的積攢來證明自己的成功。
但你究竟能夠占有什么呢?“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后頭。”每個人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裳。
天地如逆旅,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什么也帶不走,每個人到最后都是兩手空空。那么,人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