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5大陽謀,千年來,至今無人能破,太高明!
不懂謀局,你就只能被人做局。
一個是棋手,一個是棋子,看你扮演哪種角色。
自古以來,有不少的局。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5大千古陽謀,上位者所做的局,至今無人能破。
陽謀一:二桃殺三士
這個計策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你想同時對付三個人,就可以設置一個誘餌——一個利益,但這個利益明顯分配不均,只能滿足其中兩人。
時間一長,這三個人就會因為爭奪這個有限的利益而互相傾軋,最終走向自相殘殺的結局。
春秋時期,齊國丞相晏嬰就曾運用此計,想要除去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這三位功高震主的將軍。
他請求齊景公拿出兩個桃子,讓這三位將軍根據各自的功勞來分食。
結果,因為互相不服、爭功奪利,最終三人無一幸免,都選擇了自盡。
這個計策后來演變成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用計謀間接除掉對手。
它的厲害之處在于:表面上看起來非常隨意,不露聲色,但每一步都暗藏殺機。
晏嬰正是精準地把握了人性中好勝攀比、以及“不怕少就怕不公”的心理弱點,巧妙地將三位將軍引入了一場危險的權力博弈。
緊接著,他又利用了君主的絕對權威,徹底封死了將軍們可能的后路,讓他們在榮譽和生死之間陷入了兩難的絕境,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被算計。
這些將軍們在真正的戰場上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本應是國家的棟梁,卻在政治的角力場上束手無策,最終只能以生命為代價,上演了一場困獸猶斗的悲劇。
試想,他們當時是否還有別的選擇?有沒有可能識破圈套,全身而退呢?
陽謀二:圍魏救趙
這有點像是在公開挑釁——你明明知道我在幫你“偷家”,你救不救?
戰國時期,魏國大將龐涓率軍攻打趙國,趙國危急之下向齊國求援。
齊王派孫臏領兵出征,但孫臏并沒有直接去趙國解圍,反而調轉矛頭,直撲魏國的心臟——都城大梁。
龐涓當時正全力圍攻趙國的邯鄲,突然得到消息,自家老巢被抄,立刻慌了神。
他明白,如果不回援,就算最終拿下了邯鄲,可大梁丟了,魏王安危難保,國家根基動搖,那之前的戰功還有何意義?
即便魏王僥幸存活,他也會認為這個將領不顧大局,為了個人軍功將君主置于險境,恐怕第一個就要拿龐涓問罪,腦袋都得保不住。
所以,龐涓必須回救。
然而,他回防的路上,孫臏早已布下了天羅地網等著他。
龐涓心里清楚這是孫臏的計謀,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能硬著頭皮撤軍。
結果如何?半路上果然遭遇了孫臏的伏擊,魏國軍隊大敗而歸。